电影

在看过新海诚的《君の名は。》之后,感动的同时,非常喜悦。
我曾在千与千寻这篇文章中,写过宫崎骏成长的环境,简单表明了,时代造就大师这一观点。

新海诚,就是让人感到他是日本漫画在宫崎骏之后又一位大师,为这个世界带来满满诚意。

我说过我们老了以后不会无聊,事实上在我们还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不无聊了。

在豆瓣看了这样一篇关于天气之子的影评,自觉表达功力粗浅,看到这样字字珠玑的影评,满脑子只有刘关张结拜时张飞的那句”俺也一样“,带着一种热泪盈眶。

文艺评论并不是我的特长,每次写所谓的影评,我常常容易看起来跑题,不怎么提及影片本身,而更多的出离作品,结合我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主观感受,去品味作品的灵魂。

日本比我们更早进入繁荣时期,曾经的日本年轻人比我们更早地遭遇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伴随的迷茫与困惑。他们的如今,折射出我们的今后。

我一直将日本这个国家视作一个有趣的观察对象。他们和我们拥有同源的东亚文化,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保存的更完好,例如建筑、礼仪、料理等等。在亚洲的民族当中,日本一直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民族。在古代,他们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并良好地继承和发扬。在近代,他们从欧美学习机械和电子,并在20世纪末创造了空前的经济辉煌。这无疑是亚洲班里一位踏实的尖子生。

为什么观察日本?可以认为日本就是东亚文明升级过程的一个小型实验场。在这个实验场里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统一,而这些现象,放在我们的社会同样适用。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事物当然应该以史为鉴。而如果有一个能够把玩和观测的经验模型,岂不更妙?

我们这代人此时所遭遇的困惑和际遇,也正是日本上一个阶段的年轻人所经历过的。他们也经历过科技的进步、房市的繁荣、股市的爆发,乃至美国的打压。蜡笔小新五岁的时候,家里房贷还剩下30年,美芽喜欢逛商场,广志带回家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家人偶尔旅行和野餐。这些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只不过是换了时间和形态,重演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他们的社会就像是时空隧道传出的一道剪影,让我们提前预知一些事物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由于世界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能透过他们预知的距离也越来越短。我们正在一边观测,一边超越。今天东京街头的年轻人,可能和首尔、洛杉矶、上海的年轻人的思想差不了太多。

漫画有时是对生活的解构和期望。很多在现实中难以如愿的,就去漫画里圆满、去发泄。

看新海诚的《天气之子》,最多的感触是,社会角落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眼中的天空,是怎样的耐人寻味。

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他们的青春和爱情。他们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那些难以割舍的爱人。

社会的条条框框,约束人生的方方面面,将棱角分明的少年,磨成世故圆滑的大人。

习惯了资本的游戏,舍弃了纯粹和天真。既抱怨着透不过气的生活,却又践踏着自由的土壤。

厌恶荒诞戏谑的现实,又更卖力地表演着丛林法则。没有放弃一切的勇气,却还觊觎灿烂美好的晴天。

这解释了为什么,年轻的晴女拥有了治愈东京的神力,也愿意抛弃,只选择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守望朝夕。

这部电影,前不久去重温了一遍。为的就是给宫崎骏补一张电影票。
想必现在影评都烂大街了,解读无非就围绕几个角度:欲望、人性、环保等等。

相比之下,宫崎骏并没有像东野圭吾那样近距离凝视深渊,在宫崎骏老爷子的笔下,世界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美好,但最后,总是会回归美好。

老爷子其实很善良,把一切的善意都流露在笔端,送给这个世界了。

文艺大师的出现,往往会和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宫崎骏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成长于六十年代初。
翻看日本的现代史,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经济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从1989年开始的平成年代,到90年代末,东京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经济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金融的飞速发展,让日本的经济突飞猛进,也加速实现了日本的现代化,以致于蜡笔小新那个年代的日本家庭,彩电、冰箱等家电已经成为了日本家庭的常见的家庭用品了。
宫崎骏正是在那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85后,95前这批人)。

然而等到他羽翼丰满,才华横溢的时候,日本正在经历些什么呢?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日本的社会变化已经翻天覆地。但紧随其后的经济泡沫,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低迷和萧条。
而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会矛盾、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痛点。

善良的宫老爷子,于是乎拿起他的画笔,通过一系列的形象、场景和比喻,来告诫和提醒人们这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2001年,有了这样一部动画。

动画中的一开始,千寻一家去的主题公园,就是经济增长时期开发,经济萧条时期荒废下来的“鬼城”。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天空之城》。在《天空之城》的故事中,未来的人们利用科技甚至实现了把拉普达这个城市漂浮在了空中,但却仍然避免不了衰落的命运,这其实就是在告诫人们,要实行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战略。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千与千寻》里,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澡堂),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忘了自己的名字,用金钱购买快乐。贪婪的人会变成猪,忘了自己名字的人,成为了别人的傀儡,任人摆布。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众生相呢?

反观当下,千寻曾经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但是当我们离开象牙塔走入社会,是否又能一直保持一颗初心,面对世俗的诱惑,能够不为所动,一直记得自己是谁呢?

《千寻》这部电影,对于当下的中国,十分具有警世意义。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增速远远超过当初的日本,但是也要警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反噬效应。环境、社会等问题,丝毫不可忽视。(而实际上,很多问题现在已经逐渐开始显现了。)

经济、社会的问题这里暂且按下不表,此篇杂叙只谈电影和文艺。说到文艺,往往时代会成就大师。中国电影的上一个时代,成就了姜文、葛优、冯小刚。而今后,必定也会诞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一批大师。

想来,等我们这届年轻人老了,应该不会太无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这是一部不算太烧脑的悬疑电影。导演 奥利奥尔·保罗 是个我非常看好的逻辑鬼才。他的上一部电影,叫做《看不见的客人》。

这部电影说的是家庭主妇在雷暴中通过一台旧电视打通了与1979年的联系,意外地干扰了一起谋杀案,从而引发时空错乱的故事。

导演非常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剧情营造氛围,比如雷暴、夜晚等等。构思这样一部剧情严密并又逻辑复杂的电影是需要在剧本上费些心思的。

剧情就不做过多描述了。简单聊一聊这部电影带来的外围思考。

想必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人生如梦一场,恍惚一念,可能就会经历n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哈哈,其实这不是宗教里面早就提出来的可能性吗?人生,仿佛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从工程层面来说,虽然宇宙的空间无穷无尽,但是提高它的利用率大概也是造物主在设计这个系统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就好比,通过时分复用进行串口通信,以及在现代操作系统上,通过段+偏移来寻址,就可以更加巧妙充分地利用总线一样。

相信造物主在设计这个宇宙的时候,应该也是建立了不同的维度,让这个模型更加完美和巧妙,充满了艺术感,不是吗?

造物主为我们准备的刻度显然需要足够精确,在这种精确的维度下实现“时空复用”。

现象就是此时此刻可能有无数个我,有多少个未知的时空,就有多少个我。

那个勇敢说出喜欢你的我,那个加倍努力奋斗上进的我,那个沉迷游戏难以自拔的我,还有这个和你相遇的正在码字的我。

在这个系统里,人生的表达式,不是只有唯一的解,我们的相遇,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电光火石间,刹那与须臾。

我想,那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盛大如梦幻泡影的,海市蜃楼。

开头一点点废话

以前还没在博客写过有关电影的内容,其实电影一直是鄙人一大爱好。好的电影就像好书,往往给人深刻的启发。就题材角度而言,我常看的有科幻片、文艺片、历史传记片等等,很多片子其实是拿来消磨时间的,归根到底,我真正喜欢的是一些内容较为深刻,又充满灵性的电影。从内容上,能够吸引我的电影就更多了。这里本想列举几部的,但尝试在脑海里搜索一遍发现简直列举不完,公平起见,就不列了,以后有机会再慢慢为一些好的电影补上我的三言两语,算做不堪成文的“影评”吧。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所以开头写上这些无关的话。以下是正文。

过春天

这次因为偶然,看到了这部叫做《过春天》的电影。香港电影,有些真的是十分有趣味。在此之前,印象最深刻的香港文艺片是《人间小团圆》,这些有味道的港片让我深深感觉到香港电影市场的包容,也觉得港片的未来很有希望。

《过春天》讲的是一个16岁青春期的小女孩佩佩,梦想着和闺蜜一起去日本泡温泉,赏樱花,通过做兼职、买手机壳来攒钱,最后因为一次相遇,而意外成了携带苹果手机从香港往深圳过关的“水客”的故事。具体的剧情就不详细描述了,有缘的看客,你可以自己去欣赏这部清新的文艺港片。

只想谈谈几点感悟。

每个青春都是一场暴风雨

每个青春里的少年就像是不规则运动的分子,在尘埃落定之前,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在哪里,遇见谁,而那个人又将怎样改变自己的一生。就像电影里的佩佩,青春期的孤独和倔强她都有,却唯独少了世故和圆滑,所以遇见谁,就会走近谁,哪怕对方是走私的“水客”,甚至是运枪的社会姐。而更多”睿智体面“的成年人,学会了选择和谁交往,又远离谁。

每个青春都是一场暴风雨,在这场雨里,难辨方向,有的人满身泥泞,有的人伤痕累累,唯独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

每个梦想都不应该被辜负

佩佩和Joe约好去日本,赏樱花看雪,后面的果都是因为这个因,可到最后也没能实现这个简单又华丽的梦。也许,走过青春就注定了要辜负梦想?

没有到来过的爱情,也许才真的存在过

佩佩的青春里,阿豪就是划过的一道彗星。彗星又叫做扫帚星,阿豪给佩佩带来了走水的危险,带来了友情的破裂,却又让佩佩的青春从此有了波澜。在这部片子里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导演从头到尾都没有加入情欲的画面,反而用巧妙的手法化解了山雨欲来的尴尬,很适合作为一部青春启蒙片,哈哈。

青春期的爱情,懵懂的喜欢,似是而非,似有还无,让很多人一生之中都常常追忆。可能那不是爱情,又亦或反之。

小人物的生存

社会的规则,把我们隔成了一层一层,一圈一圈。而我们的轨迹,细想来,其实从青春时期便初现端倪了。片中的水客让我想起如今的社会,大人物忙着制定规则,运筹于各自的帷幄,小人物们则在规则之间周旋,谋着各自的余生。皇天厚土,可曾将谁善待?

心头点点

还有一些感悟,细想来,皆是些零星片段,难成体系,多说无益。

引一位网友的短评了却此文吧。

过了这道关,要说英文写繁体,像鱼群挤到水面呼吸空气;进了这道门,要被监控陪笑脸,在大鱼吃小鱼的规则里谋生。没教鲨鱼游泳就扔进大海,没让城市变冷就盼望落雪,没给手枪装弹就扣动扳机,没给货船检查就驾驶出海。把飞机当成流星祈祷,把失火当成福兆祈愿。反正过得了春天,也过不了青春这道险关。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