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

从一个没做过生意的人,经过一年的摸(还没有经历爬滚打),终于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所认识,还谈不上了解。

对生意和生产的认识,在上一篇文章 白酒为什么是一件理想商品 中提了一点。

现在(2025年)如果想要创业,再杀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话,如果没有卓越的才能、正确的方向、合适的契机、足够的资源,应该会很难很难。

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如果还是像80年代下海那样(相对)容易就能拿到大结果的话,那就说明社会的Bug太多了。

Bug太多也许曾经带来过好事,但长远看来总还是弊大于利吧。毕竟,一个科技不发达,制度不健全,产业配套不完善,知识和劳动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环境,谁能安心的折腾呢。

所以曾经的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版本既然升级了,我们年轻人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审时度势,应运而生,既要考虑个人奋斗,也要考虑时代进程嘛。

那么现在看来,我觉得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就是很不错的产业,更加面向未来。

首先说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我想也只有服务业会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能够容纳庞大的就业人口了,大部分人将来应该都会在服务业混口饭吃。至于各种服务业的业态,在这篇土地上究竟能够百花齐放成什么样,那就更加值得期待了。

而第四产业,应该是更适合我们这些曾经的“脑力劳动者”的就业或者转行方向,尤其是从事跟创意、设计有关的。

在未来二三十年,一方面经济下行,一方面人工智能大力发展,但是人工智能大概率不会突然之间取代所有人类的工作,我还是那个思路,飞机的诞生,会成就一批善于开飞机的人。

虽然人工智能不能简单和飞机进行类比,不过可以借鉴的一点就是,能够更好的和人工智能进行搭配、合作的人,应该能早点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

第四产业主要就是信息业,知识业,法律、金融、设计等行业和其一系列的衍变,相比第三更抽象的行业。如果你觉得分的不够细致,大可以往上继续细分抽象,变成第五产业、第六产业,甚至第七产业。然而我们这里谈论的,仅仅是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

在这个产业中,自媒体、短视频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方向(很遗憾我到今天才终于搞明白),但问题是,如何能够保持持续的产出?这就要想一些方法了,就像第二产业中的工厂管理工人、第三产业的饭店管理员工一样,第四产业也要对作者的生产进行管理,这个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似乎没看到有什么理论可以参考(影视飓风以及各种MCN的模式似乎是走的比较靠前的)。

除了生产管理,消费管理也会是另一个制约产业的因素。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一辈子只能吃那么多饭,这些都可以用来从宏观上来衡量一个产业的极限。

第四产业往下的产业并不是不会再发展,作为底层的基础结构,第一二产业需要足够健壮、足够稳定并且持续优化,才能更好地支撑第三产业往上更好的发展。这一点真的有点类似于计算机,底层的架构非常朴实,就是开采资源,运过来运过去,开采、加工、封装、组合,最后传递给上层。

想象你在一个威士忌酒吧,你舒服地坐在沙发上,侍酒师为你倒上一杯威士忌,威士忌来自英格兰,小麦是英格兰某个农场的丰年小麦,灌装用的是北美生产的雪莉桶,通过油轮运到欧洲,灌装之后再销往世界。酒杯来自义乌,实际上是河北生产。这个简单的场景,就是最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调用。

第四产业,将在这个调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给这家酒吧取名叫做【追忆似水年华】,侍酒师的服饰是专门设计的,甚至侍酒的台词也是设计好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你营造出一个十九世纪美国西部的感觉,在这个场景里,你化身荒野大镖客,喝酒时候伴随你的是呼呼的风沙,飘零的风滚草,还有随时准备干掉你的快枪手。。。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业态中,本质上还是第一产业在负责采集,第二产业负责制造,第三产业在提供服务,可是已经加入了第四产业所带来的信息体验,这里面的场景实际上是结合了影视信息的二次创作,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消费理由。

关于第四产业的想象还远不止于此,实际上信息业态的组合要更加多元,尤其要提到,第四产业的一个主要生产要素–互联网、AI算力、电力等等,就好比第二产业的一个主要要素橡胶。基于互联网、AI等等一系列生产要素,让第四产业在进行生产融合的时候,带来更加剧烈的影响,产生更加丰富的业态。

第四产业往往能够传播更为广泛,边际成本低,价格也更加低廉,但能够百花齐放。

我们往往只重视社会带来的基础保障(医疗、养老、福利、教育),其实社会能够提供稳定的就业,才是对普通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个保障,这意味着这个人可以通过持续稳定的劳动获得体面的生活,这在和平年代看起来寻常,但却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构建的。

前面说过,在一个Bug比较多的社会,个人也许可以(相对)容易的获得比较大的成功,伴随着的就是带来巨额财富。而在一个真正成熟稳定的社会,这一切往往不会那么容易发生。

可以理解成,财富其实就好比代表了社会的资源,ETH的GAS,操作系统的内存,如果一个线程能够轻易占据大量的资源,说明这个系统的内核还不是十分完善,不过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是很适合谈论的时候,起码几十年以后再看吧,另外我说的大量是个非常大的尺度。

人们期待的,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核,为每个线程公平的提供资源,这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好谈其他。

就创业而言,我们没必要在今天去死磕内核,而只需要借助内核给我们提供的封装,来实现稳定调用就可以了。

之所以能够创业,我也选择创业,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几十年内,内核还是有一定的Bug可以钻的。

第四产业的意义,就是又有一批人,能够在这个过程和这个层面实现稳定劳动,自给自足。

以上行文于2025-10-31,以下是2025-11-04补充:

如今忙于多项事务,有时候时间非常零碎,经常导致灵感到来的时候,却没有时间去专注、持续的写文章、改文章,调整逻辑,所以以上行文现在看来非常之混乱,思维比较跳跃,非常遗憾。

我觉得写一篇文章最好的时间是大概半天,更奢侈一点,一天更为妥当,半天写,半天改。

可是现在零碎的写文章时间也就只有最多一个小时,还是偶尔的,灵感到来想写文章的时候,没时间,等到有时间坐下来记录的时候,灵感和思路已经飞走了。

微博140个字其实就很适合发表一些零碎的想法,但是我现在写作的目的其实就是对自己进行记录,不希望太过于公开。写日记固然更好,但又太封闭了。而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无人问津的Blog写字,和世界保持着有限的连接,偶尔被一些赛博有缘人阅读,对我来说则刚刚好。

最重要的是,也可以随着时间来检验我的这些思路和逻辑的正确与否,写文章也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正确,似乎也没法追求绝对的正确,更多时候我只想为了记录而记录。

多读书,多写点字总是好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来聊一个好玩的东西。说一说赚钱和商品。

王建林曾经说,赚钱很简单,先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

好,我们就以王总的思路来推演,可能很多人没在脑子里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赚他一个亿?

其实经常赚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传统的赚钱方式,无非就是要么生产东西,要么卖东西,或者为这二者服务。今天只谈传统的行业,一二产业,先不谈第三产业以上的形式。

我们不妨构建一种最简单的商业模型,生产一件商品然后售卖。妙哉,恭喜你发明了制造业。

在这个商业模型中,我们如果想要赚一个亿,那我们来测算一下。

很简单,赚一个亿是盈利目标,盈利=单件利润x销售量。

为了方便思考,我们不妨将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运输成本等等这些无关的变量全抛掉,假设有一个已经收回投资成本的超级机器人工厂,并且接入了可控核聚变装置,可以有无尽的能源为我们源源不断免费生产商品。

我们生产的每件商品都没有成本,都是净赚的,而且生产出来就有人要,有AI帮我们卖,有无人机帮我们配送。

假如我们分别将商品定价为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想要在一年时间赚一个亿。

那么:

一个亿=10*1000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7398件,每分钟需要生产19件

一个亿=100*100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739件,每分钟需要生产2件

一个亿=1000*10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73件,每10分钟需要生产1件

一个亿=10000*1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8件,差不多每小时需要生产1件

可以看到,明显,生产力,是最底层的限制赚钱的因素。

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0元的商品,虽然便宜(也就意味着普遍、好销售),但普通的生产力想必达不到那么恐怖的程度,换句话说,生产力要想要达到恐怖如厮那必然伴随着更大的基建投入。

而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万元的商品,虽然赚钱,但是这个价格的商品,伴随着的往往是智力密集程度高,往往是高端制造业,比如手机、电脑,同样也会伴随着更大的生产基建的投入。另外,能把自然采集或者生产成本低的商品卖出这个价格的,要么是顶级聪明的商人,要么是顶级高明的骗子。

所以,但凡有能突破这种生产力限制的商品,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可以“逃逸”这个“生产力-价值”的框架。

比如古董、艺术品、服务类或者虚拟商品(这是第三产业往上的范畴,今天不谈)等等。而从第三产业往下想,除了珠宝以外,你还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白酒。

然后我们再看制约赚钱的地域和销售因素。

我们就以中国来类推(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现如今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当然,这里面还有直辖市、自治区、区县等等区别,我们方便计算和理解,先粗犷视为一类。

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0元的商品,需要生产1000万件,平均每个县域范围,我们要销售3516件,每个市域范围,我们要销售约3万件。

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0000元的商品,需要生产1万件,平均每个县域范围,我们要销售3.5件,每个市域范围,我们要销售约30件。

怎么能快速理解这个销售难度呢,就以你自己所在的城市为例,你需要将10元的小商品每月兜售3万件,或者将1万元的商品销售30件,平均每月需要成交2~3单,每月都要有成交。

注意哦,这还是我们再不计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设计的模型,事实上,传统行业的销售成本非常高,销售链条非常长,对于耐消品,售后维护的投入更是巨大。

所以再看白酒,零售酒的天花板就是茅台飞天,单瓶定价1499,实际售价1800左右。我们就以1000作为某款白酒的定价模型。

假如这款酒不需要任何生产、销售和维护成本,想要实现一个亿的收入,需要生产销售10万件,实际上只需要生产几个轮次,每次产量几万斤。

而销售,平均到每个城市,是300瓶,落到每个区县,是36瓶。

白酒一般是按箱卖的,一箱6瓶,也就是说,市级代理,需要完成在这个城市销售50箱的任务。

但是单价1000元,这是很贵的白酒,普通的白酒,单价在大约在100元~500元不等,所以这里面的计价模型还挺复杂。

好,最后我们收敛一下。

从生产角度看,白酒的生产成本很低,换句话说,溢价很高。

从销售角度看,白酒的销售门槛很低,电商等方式,销售成本可以极度压缩。

从性质上看,白酒是快消品,不需要售后维护,所以售后成本为0。并且白酒不会过期,库存损耗几乎为0(但需要一定库存成本)。

所以,从组成上来说,白酒很符合一个理想商品的模型。

经营这种商品,规则几乎是透明的,过程全都是可以量化的。

这样一种商品,定价区间广泛,生产销售存储成本低,作为用来赚钱的商品,几乎没有bug。

唯一的bug,就是没有人喝。

但好消息是,所有的烈性酒基本都是这样的理想商品。

目前在做的一些事情,例如写文章、修电脑,其实暂时都是不赚钱的,但可以接触市场,接触人,可以交朋友。

自由职业缺乏稳定的业务模式前,得想办法和不同的人做生意,我的生意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贸易、分享、连接

❶ 贸易

人到中年,没什么所谓的陪伴、情绪价值之类的情感需求,认识了新朋友,首先想,彼此之间有没有生意可做,能够互相提供什么,贸易的出发点是利己,主要是利己。真正的生意,无论他向你付费还是你向他付费,都是为了利己,看你能不能想通这个道理。

❷ 分享

退而求次,如果彼此没有生意可做,倒也可以互相分享一些信息和资源、渠道,无论有利于哪一方,分享本身都是有意义的。但分享不是交换,更不能强求,分享的乐趣,在于成人之美。分享的出发点是利他,主要是利他。虽然大部分人往往是不愿意利他的,但还是要做一个愿意利他的人。如果遇到愿意分享和帮助自己的人,那要好好珍惜!

❸ 连接

再其次,就是连接。没有生意,也没有分享,但仍然可以保持互动,交个朋友,哪怕只是点赞之交,也许未来可以合作呢,都是机缘。彼此建立连接,编织成一张网,朋友多了,路也就宽了。

以上这些,是我做贸易的出发点和态度,分享给你。

消费者对于商品价值认知的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最终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一个商品价值的评估。

五个阶段是:
成本认知、工艺认知、供应链认知、文化/品牌认知、需求认知

认知的差距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1. 成本认知
    例如,对于一件T恤来说,消费者最开始建立的是成本认知,即这件T恤所用的布料值多少钱。

  2. 工艺认知
    成本认知之上,是工艺认知,即怎样的工人倾注怎样的劳动在生产这件商品上。

  3. 供应链认知
    再然后是供应链认知,即对于一个商品采用怎样的供应链去生产和销售。一定的成本搭配相应的工艺,是否采用了供应链的方式,增加了商品价值或是削减了劳动成本?

以上三点从商品的基础生产角度去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

  1. 文化/品牌认知
    随后是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认知,一件T恤如果印上了始祖鸟的标志,那它的价格就可以变得很高,即使在成本、工艺、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一件商品并不具备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

  2. 需求认知
    商品的需求认知是另一个视角,比如疫情时期的口罩,沙漠中的矿泉水,大海中的救生船,战时的避难所等等。这个认知可以颠覆前面四个认知,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例如一杯水,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价值,但是在沙漠中,可以挽救生命,那它的价值就打破了所有的价值评估体系,完全从需求本身出发构建评价,需求认知是产生商品溢价的关键因素。

写于2024年10月18日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