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没做过生意的人,经过一年的摸(还没有经历爬滚打),终于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所认识,还谈不上了解。

对生意和生产的认识,在上一篇文章 白酒为什么是一件理想商品 中提了一点。

现在(2025年)如果想要创业,再杀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话,如果没有卓越的才能、正确的方向、合适的契机、足够的资源,应该会很难很难。

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如果还是像80年代下海那样(相对)容易就能拿到大结果的话,那就说明社会的Bug太多了。

Bug太多也许曾经带来过好事,但长远看来总还是弊大于利吧。毕竟,一个科技不发达,制度不健全,产业配套不完善,知识和劳动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环境,谁能安心的折腾呢。

所以曾经的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版本既然升级了,我们年轻人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审时度势,应运而生,既要考虑个人奋斗,也要考虑时代进程嘛。

那么现在看来,我觉得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就是很不错的产业,更加面向未来。

首先说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我想也只有服务业会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能够容纳庞大的就业人口了,大部分人将来应该都会在服务业混口饭吃。至于各种服务业的业态,在这篇土地上究竟能够百花齐放成什么样,那就更加值得期待了。

而第四产业,应该是更适合我们这些曾经的“脑力劳动者”的就业或者转行方向,尤其是从事跟创意、设计有关的。

在未来二三十年,一方面经济下行,一方面人工智能大力发展,但是人工智能大概率不会突然之间取代所有人类的工作,我还是那个思路,飞机的诞生,会成就一批善于开飞机的人。

虽然人工智能不能简单和飞机进行类比,不过可以借鉴的一点就是,能够更好的和人工智能进行搭配、合作的人,应该能早点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

第四产业主要就是信息业,知识业,法律、金融、设计等行业和其一系列的衍变,相比第三更抽象的行业。如果你觉得分的不够细致,大可以往上继续细分抽象,变成第五产业、第六产业,甚至第七产业。然而我们这里谈论的,仅仅是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

在这个产业中,自媒体、短视频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方向(很遗憾我到今天才终于搞明白),但问题是,如何能够保持持续的产出?这就要想一些方法了,就像第二产业中的工厂管理工人、第三产业的饭店管理员工一样,第四产业也要对作者的生产进行管理,这个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似乎没看到有什么理论可以参考(影视飓风以及各种MCN的模式似乎是走的比较靠前的)。

除了生产管理,消费管理也会是另一个制约产业的因素。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一辈子只能吃那么多饭,这些都可以用来从宏观上来衡量一个产业的极限。

第四产业往下的产业并不是不会再发展,作为底层的基础结构,第一二产业需要足够健壮、足够稳定并且持续优化,才能更好地支撑第三产业往上更好的发展。这一点真的有点类似于计算机,底层的架构非常朴实,就是开采资源,运过来运过去,开采、加工、封装、组合,最后传递给上层。

想象你在一个威士忌酒吧,你舒服地坐在沙发上,侍酒师为你倒上一杯威士忌,威士忌来自英格兰,小麦是英格兰某个农场的丰年小麦,灌装用的是北美生产的雪莉桶,通过油轮运到欧洲,灌装之后再销往世界。酒杯来自义乌,实际上是河北生产。这个简单的场景,就是最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调用。

第四产业,将在这个调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给这家酒吧取名叫做【追忆似水年华】,侍酒师的服饰是专门设计的,甚至侍酒的台词也是设计好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你营造出一个十九世纪美国西部的感觉,在这个场景里,你化身荒野大镖客,喝酒时候伴随你的是呼呼的风沙,飘零的风滚草,还有随时准备干掉你的快枪手。。。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业态中,本质上还是第一产业在负责采集,第二产业负责制造,第三产业在提供服务,可是已经加入了第四产业所带来的信息体验,这里面的场景实际上是结合了影视信息的二次创作,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消费理由。

关于第四产业的想象还远不止于此,实际上信息业态的组合要更加多元,尤其要提到,第四产业的一个主要生产要素–互联网、AI算力、电力等等,就好比第二产业的一个主要要素橡胶。基于互联网、AI等等一系列生产要素,让第四产业在进行生产融合的时候,带来更加剧烈的影响,产生更加丰富的业态。

第四产业往往能够传播更为广泛,边际成本低,价格也更加低廉,但能够百花齐放。

我们往往只重视社会带来的基础保障(医疗、养老、福利、教育),其实社会能够提供稳定的就业,才是对普通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个保障,这意味着这个人可以通过持续稳定的劳动获得体面的生活,这在和平年代看起来寻常,但却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构建的。

前面说过,在一个Bug比较多的社会,个人也许可以(相对)容易的获得比较大的成功,伴随着的就是带来巨额财富。而在一个真正成熟稳定的社会,这一切往往不会那么容易发生。

可以理解成,财富其实就好比代表了社会的资源,ETH的GAS,操作系统的内存,如果一个线程能够轻易占据大量的资源,说明这个系统的内核还不是十分完善,不过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是很适合谈论的时候,起码几十年以后再看吧,另外我说的大量是个非常大的尺度。

人们期待的,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核,为每个线程公平的提供资源,这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好谈其他。

就创业而言,我们没必要在今天去死磕内核,而只需要借助内核给我们提供的封装,来实现稳定调用就可以了。

之所以能够创业,我也选择创业,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几十年内,内核还是有一定的Bug可以钻的。

第四产业的意义,就是又有一批人,能够在这个过程和这个层面实现稳定劳动,自给自足。

以上行文于2025-10-31,以下是2025-11-04补充:

如今忙于多项事务,有时候时间非常零碎,经常导致灵感到来的时候,却没有时间去专注、持续的写文章、改文章,调整逻辑,所以以上行文现在看来非常之混乱,思维比较跳跃,非常遗憾。

我觉得写一篇文章最好的时间是大概半天,更奢侈一点,一天更为妥当,半天写,半天改。

可是现在零碎的写文章时间也就只有最多一个小时,还是偶尔的,灵感到来想写文章的时候,没时间,等到有时间坐下来记录的时候,灵感和思路已经飞走了。

微博140个字其实就很适合发表一些零碎的想法,但是我现在写作的目的其实就是对自己进行记录,不希望太过于公开。写日记固然更好,但又太封闭了。而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无人问津的Blog写字,和世界保持着有限的连接,偶尔被一些赛博有缘人阅读,对我来说则刚刚好。

最重要的是,也可以随着时间来检验我的这些思路和逻辑的正确与否,写文章也不是为了追求绝对的正确,似乎也没法追求绝对的正确,更多时候我只想为了记录而记录。

多读书,多写点字总是好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来聊一个好玩的东西。说一说赚钱和商品。

王建林曾经说,赚钱很简单,先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

好,我们就以王总的思路来推演,可能很多人没在脑子里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赚他一个亿?

其实经常赚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传统的赚钱方式,无非就是要么生产东西,要么卖东西,或者为这二者服务。今天只谈传统的行业,一二产业,先不谈第三产业以上的形式。

我们不妨构建一种最简单的商业模型,生产一件商品然后售卖。妙哉,恭喜你发明了制造业。

在这个商业模型中,我们如果想要赚一个亿,那我们来测算一下。

很简单,赚一个亿是盈利目标,盈利=单件利润x销售量。

为了方便思考,我们不妨将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运输成本等等这些无关的变量全抛掉,假设有一个已经收回投资成本的超级机器人工厂,并且接入了可控核聚变装置,可以有无尽的能源为我们源源不断免费生产商品。

我们生产的每件商品都没有成本,都是净赚的,而且生产出来就有人要,有AI帮我们卖,有无人机帮我们配送。

假如我们分别将商品定价为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想要在一年时间赚一个亿。

那么:

一个亿=10*1000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7398件,每分钟需要生产19件

一个亿=100*100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739件,每分钟需要生产2件

一个亿=1000*10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73件,每10分钟需要生产1件

一个亿=10000*1万件,每天需要生产28件,差不多每小时需要生产1件

可以看到,明显,生产力,是最底层的限制赚钱的因素。

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0元的商品,虽然便宜(也就意味着普遍、好销售),但普通的生产力想必达不到那么恐怖的程度,换句话说,生产力要想要达到恐怖如厮那必然伴随着更大的基建投入。

而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万元的商品,虽然赚钱,但是这个价格的商品,伴随着的往往是智力密集程度高,往往是高端制造业,比如手机、电脑,同样也会伴随着更大的生产基建的投入。另外,能把自然采集或者生产成本低的商品卖出这个价格的,要么是顶级聪明的商人,要么是顶级高明的骗子。

所以,但凡有能突破这种生产力限制的商品,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可以“逃逸”这个“生产力-价值”的框架。

比如古董、艺术品、服务类或者虚拟商品(这是第三产业往上的范畴,今天不谈)等等。而从第三产业往下想,除了珠宝以外,你还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白酒。

然后我们再看制约赚钱的地域和销售因素。

我们就以中国来类推(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现如今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当然,这里面还有直辖市、自治区、区县等等区别,我们方便计算和理解,先粗犷视为一类。

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0元的商品,需要生产1000万件,平均每个县域范围,我们要销售3516件,每个市域范围,我们要销售约3万件。

如果我们选择生产单价10000元的商品,需要生产1万件,平均每个县域范围,我们要销售3.5件,每个市域范围,我们要销售约30件。

怎么能快速理解这个销售难度呢,就以你自己所在的城市为例,你需要将10元的小商品每月兜售3万件,或者将1万元的商品销售30件,平均每月需要成交2~3单,每月都要有成交。

注意哦,这还是我们再不计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设计的模型,事实上,传统行业的销售成本非常高,销售链条非常长,对于耐消品,售后维护的投入更是巨大。

所以再看白酒,零售酒的天花板就是茅台飞天,单瓶定价1499,实际售价1800左右。我们就以1000作为某款白酒的定价模型。

假如这款酒不需要任何生产、销售和维护成本,想要实现一个亿的收入,需要生产销售10万件,实际上只需要生产几个轮次,每次产量几万斤。

而销售,平均到每个城市,是300瓶,落到每个区县,是36瓶。

白酒一般是按箱卖的,一箱6瓶,也就是说,市级代理,需要完成在这个城市销售50箱的任务。

但是单价1000元,这是很贵的白酒,普通的白酒,单价在大约在100元~500元不等,所以这里面的计价模型还挺复杂。

好,最后我们收敛一下。

从生产角度看,白酒的生产成本很低,换句话说,溢价很高。

从销售角度看,白酒的销售门槛很低,电商等方式,销售成本可以极度压缩。

从性质上看,白酒是快消品,不需要售后维护,所以售后成本为0。并且白酒不会过期,库存损耗几乎为0(但需要一定库存成本)。

所以,从组成上来说,白酒很符合一个理想商品的模型。

经营这种商品,规则几乎是透明的,过程全都是可以量化的。

这样一种商品,定价区间广泛,生产销售存储成本低,作为用来赚钱的商品,几乎没有bug。

唯一的bug,就是没有人喝。

但好消息是,所有的烈性酒基本都是这样的理想商品。

目前在做的一些事情,例如写文章、修电脑,其实暂时都是不赚钱的,但可以接触市场,接触人,可以交朋友。

自由职业缺乏稳定的业务模式前,得想办法和不同的人做生意,我的生意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贸易、分享、连接

❶ 贸易

人到中年,没什么所谓的陪伴、情绪价值之类的情感需求,认识了新朋友,首先想,彼此之间有没有生意可做,能够互相提供什么,贸易的出发点是利己,主要是利己。真正的生意,无论他向你付费还是你向他付费,都是为了利己,看你能不能想通这个道理。

❷ 分享

退而求次,如果彼此没有生意可做,倒也可以互相分享一些信息和资源、渠道,无论有利于哪一方,分享本身都是有意义的。但分享不是交换,更不能强求,分享的乐趣,在于成人之美。分享的出发点是利他,主要是利他。虽然大部分人往往是不愿意利他的,但还是要做一个愿意利他的人。如果遇到愿意分享和帮助自己的人,那要好好珍惜!

❸ 连接

再其次,就是连接。没有生意,也没有分享,但仍然可以保持互动,交个朋友,哪怕只是点赞之交,也许未来可以合作呢,都是机缘。彼此建立连接,编织成一张网,朋友多了,路也就宽了。

以上这些,是我做贸易的出发点和态度,分享给你。

使用 axios 请求后端模型时,有一些最佳实践可以帮助你编写更健壮、可维护的代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最佳实践:

1. 创建 API 服务层

axios 请求封装在专门的服务层中,而不是在组件中直接编写请求代码。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可测试性并保持组件的清晰。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api.j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 创建 axios 实例
const apiClient = axios.create({
baseURL: 'https://your-api-endpoint.com',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Authorization': `Bearer ${localStorage.getItem('token')}` // 如果需要身份验证
}
});

// 获取用户信息
export function getUserInfo(userId) {
return apiClient.get(`/users/${userId}`);
}

// 更新用户信息
export function updateUserInfo(userId, data) {
return apiClient.put(`/users/${userId}`, data);
}

// 创建用户
export function createUser(data) {
return apiClient.post('/users', data);
}

然后在 Vue 组件中使用这些 API 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UserProfile.vue
import { getUserInfo, updateUserInfo } from './api';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user: {}
};
},
mounted() {
this.fetchUserInfo(1); // 获取用户信息
},
methods: {
async fetchUserInfo(userId) {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getUserInfo(userId);
this.user = response.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fetching user info:', error);
}
},
async saveUserInfo() {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updateUserInfo(this.user.id, this.user);
this.user = response.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saving user info:', error);
}
}
}
};

2. 错误处理

始终为 API 请求添加错误处理,避免应用崩溃并提供用户友好的反馈。你可以使用 try/catchasync/await)或者 then/catch(Promise)来捕获错误。

示例:

1
2
3
4
5
6
7
8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axios.get('/api/endpoint');
// 成功处理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API请求失败', error);
// 错误提示
this.$toast.error('请求失败,请稍后重试');
}

你还可以根据错误的类型和状态码,做出不同的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xios.get('/api/endpoint')
.then(response => {
// 处理响应数据
})
.catch(error => {
if (error.response) {
// 请求已发出,且服务器响应了状态码
if (error.response.status === 401) {
// 处理未授权错误
} else if (error.response.status === 500) {
// 处理服务器错误
}
} else if (error.request) {
// 请求已发出,但没有响应
console.error('没有响应');
} else {
console.error('发生了其他错误', error.message);
}
});

3. 请求拦截器和响应拦截器

使用 axios 的拦截器来处理请求和响应。请求拦截器可以在发送请求之前做一些通用处理(例如添加认证信息),响应拦截器可以统一处理错误。

请求拦截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piClient.interceptors.request.use(
config => {
// 可以在请求头中添加认证信息或其他全局信息
const token = localStorage.getItem('token');
if (token) {
config.headers.Authorization = `Bearer ${token}`;
}
return config;
},
error =>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响应拦截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piClient.interceptors.response.use(
response => {
// 可以在这里做响应的统一处理,例如根据返回的状态码做全局的处理
return response;
},
error => {
// 统一错误处理
if (error.response.status === 401) {
// 处理未授权,可能是用户需要重新登录
alert('未授权,请重新登录');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4. 请求的参数和数据结构

确保你发送到后端的请求数据结构与后端期望的模型一致。你可以通过 axiosparams(GET 请求)或 data(POST 请求)属性来绑定数据。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GET 请求
axios.get('/api/users', {
params: {
page: 1,
limit: 10
}
});

// POST 请求
axios.post('/api/users', {
name: 'John Doe',
email: '[email protected]'
});

5. 全局配置和环境变量

如果有多个接口或后端环境,使用环境变量来管理不同的 API 根路径、API 密钥等。

示例:

1
2
3
4
5
6
const apiClient = axios.create({
baseURL: process.env.VUE_APP_API_BASE_URL || 'https://your-api-endpoint.com',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然后在 .env 文件中设置环境变量:

1
VUE_APP_API_BASE_URL=https://dev.api.com

6. 分页和懒加载

对于数据量大的接口,建议使用分页、懒加载等技术来优化性能。通过在请求中添加分页参数,将数据分批获取,避免一次性请求大量数据。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async fetchUsers(page = 1, limit = 20) {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axios.get('/api/users', {
params: { page, limit }
});
this.users = response.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
}

7. 缓存和重复请求防止

如果某些请求会多次发送相同的数据,可以考虑缓存请求结果,或者在发送新请求之前,检查是否已发起了相同请求。

总结

  • 封装 API 服务层:将 axios 请求抽象成服务方法,方便管理和复用。
  • 错误处理:处理请求失败的情况,显示用户友好的错误信息。
  • 请求和响应拦截器:统一处理请求和响应,尤其是认证和错误处理。
  • 避免重复请求:缓存或防止发送重复的请求。
  • 分页和懒加载:提高性能,避免一次性加载大量数据。

这样,你的 axios 请求会更加清晰、可维护,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消费者对于商品价值认知的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最终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一个商品价值的评估。

五个阶段是:
成本认知、工艺认知、供应链认知、文化/品牌认知、需求认知

认知的差距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1. 成本认知
    例如,对于一件T恤来说,消费者最开始建立的是成本认知,即这件T恤所用的布料值多少钱。

  2. 工艺认知
    成本认知之上,是工艺认知,即怎样的工人倾注怎样的劳动在生产这件商品上。

  3. 供应链认知
    再然后是供应链认知,即对于一个商品采用怎样的供应链去生产和销售。一定的成本搭配相应的工艺,是否采用了供应链的方式,增加了商品价值或是削减了劳动成本?

以上三点从商品的基础生产角度去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

  1. 文化/品牌认知
    随后是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认知,一件T恤如果印上了始祖鸟的标志,那它的价格就可以变得很高,即使在成本、工艺、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一件商品并不具备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

  2. 需求认知
    商品的需求认知是另一个视角,比如疫情时期的口罩,沙漠中的矿泉水,大海中的救生船,战时的避难所等等。这个认知可以颠覆前面四个认知,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例如一杯水,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价值,但是在沙漠中,可以挽救生命,那它的价值就打破了所有的价值评估体系,完全从需求本身出发构建评价,需求认知是产生商品溢价的关键因素。

写于2024年10月18日

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在A和B之间,选择不选。

智慧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智慧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尤其是有所不为。

智慧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智慧是流水不争先,争滔滔不绝。

结合目前的状况看,毫无疑问,未来20~30年,经济下行、通缩,将是我们这代人要面临的主旋律。

而且,我可以断言,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局面!没有任何政策能产生效果!没有任何改革能带来转机!

下这个定论,我的判断,是基于我对如今人类的人性和认知的认知,我感觉我十分清楚人类接下来将要走什么弯路,如果没走,那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全世界都可以来笑我。如果我设想的没发生,大家笑就笑吧,我本来就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快乐。如果发生了,以这篇文章为开始,我继续贡献我这微小的智慧,随机写写文章,送给有缘人。

接下来这二三十年,一定要,认清现实。

以前我觉得我们会和日本很像天气之子。而结合当下最新的现实来看,日本的经验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来说,都离我们足够遥远了。现在倒是可以回顾一下,过去30年,东北是如何没落的。

通缩的痛苦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用二三十年的时间炖刀子割肉,幽幽地耗尽这段岁月。

一两年给人的感受或许并不明显,而五年、十年对比下来的差异,则是会让人觉得足够深刻的。

这二三十年,以及再往后的三四十年,是一个经济下行、新科技酝酿、经济重新恢复的周期过程,下一次经济恢复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这代人(80后,90后)老了的时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真正进入星际时代的时候了。在这二三十年的消耗里,很多过时的东西会被推翻,而科技会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类只要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任意领域的底层实现几个关键的突破,科技就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一、未来二三十年,我们会面临什么呢?

  1. 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意外的事件发生,任何意外都不要觉得意外。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消失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可以出现的。
  2. 普通人的生存、消费、价值伦理等方面逐渐演变,更加适应环境,尤其东亚的文化和价值观,将会在这种下行的周期中得到较大的更新,该精简的精简,有一说一,民间老百姓们的思想包袱和辫子还是太多了,甚至有返祖和复辟的劣根现象。
  3. 地球社会总体运行我认为会是大致平稳的,这是因为全球化至今,全球系统耦合的容错度比较高。好比俄乌和伊朗,即使热战,虽然残酷,但也算是以比较现代和文明的方式在消耗,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使人类在一些普世的价值观、真理和认知上产生了较大的共识,基于此,我判断总体系统不会发生太大的颠覆性变化,除非外星人降临,带来重大的文明层面的影响。
  4. 主流经济体中的一些大公司,会倒闭。原因是AI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叠加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使得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或许不再是最优的合作制度(虽然从大航海时代到如今为止都是比较有优势的)。一些更大的财团也许可以熬过周期,原因是其组织形态已经超越了公司,成为了经济体。
  5. 结合第4点,货币制度甚至也可能有随之而来的更新,现在全球的货币,在结算上仍然存在较大的bug。

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 率先更新生存系统,提前适应环境。需要从生理生存、人身安全、财务、心理等多方面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2. 接受新的社会现状,用新眼光看待新问题,才能不那么让人费解,未来的社会,就是比较赛博朋克,比较魔幻。
  3. 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亲人,力所能及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对所有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将心比心地去感受。
  4. 做个狠人,多做准备,但是在生活中要选择善良(被动善良等于软弱)。说白了,拳头要硬,心肠要软。

三、国内的矛盾

其实内部有一些矛盾已经提前防范和化解了,比如前些年的扫黑除恶、房地产降温、医疗改革、养老改革、税制改革,这些措施目前看来有些虽然看似对普通人没太大影响,但是对系统底层算是打了一些补丁,大版本做了一些升级,提高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提升了基线。至于这接下来二三十年的内部矛盾,更多集中在不同群体的利益摩擦,围绕着分配问题、文化差异等等,而矛盾的出现和解决我相信也终将伴随一些文明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骚乱。

这里要说一句,有些人花费整个青春和人生随波逐流,比如挤破头考公、靠编,这些人群中,除了极少数对建设家国有极大抱负和兴趣的人,剩下大部分都是非常没有主见的人,指望他们能做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以后大家会发现,如果当今组织的管理方式、行政制度、执法立法不进一步优化,指望这些人能很好地履职都是件困难的事,这些基层的问题都会成为高层最头疼的事。

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自己搞清楚,不要指望别人。

四、全球的局面

全球的发达国家由于其自身的系统稳定性,面临的问题相对可控,发展中国家则矛盾会更多。而全球系统整体还是稳定向上的,虽然民粹主义在全球闹得都很凶,但这群落后人类终究是历史的尘埃,时代会把他们打回原形。但精英主义路线也不见得合适,否则地球就真的成了一个修罗场。总的来说,人类作为整体螺旋式上升,我认为这是主要方向,也许这也是道的规律吧。

最后

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注重精神文明,重视人文主义,多多反省自我,多多包容他人,多多爱护世界。

没有人做错什么,也没有国家做错什么。凝望着历代星空,一切的一切,都是规律。

2025年6月27日起笔,2025年8月13日补充校正。

有这么一种东西

初尝很甜,甜到满眼都是希望

再尝会苦,然后又觉得酸

苦过又酸过以后

再尝就醉了

醉了以后,不愿意醒来

醒来以后,不愿意面对

总之就是

这玩意儿

后劲太大了,味儿太冲了

按照时下比较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我其实更加偏向于一个“I人”。

我也知道自己是个“I人”,这一点,从我喜欢写文章,喜欢独处,可以看出来,对吧。

I人就是会更多的从自我相处中获得能量。社交呢,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应付。

不过社交这事儿,要看怎么理解。如果想社交但没人跟你社交,那其实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太擅长搞人际关系。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人的朋友缘比较差,没什么朋友聚在周围,没法融入一张“人际关系网”。

但我想,我还挺幸运的,从小到大,身边总是有些朋友。

今天想写写我和朋友们的事。

不是聊具体的某个朋友,这个话题留到以后更加有时间的时候再慢慢回忆。

话说前几天,去合肥见了我的一个初中同学,那时候突然意识到,从小学开始,几乎所有阶段,我的身边都有好些朋友,我们总是相处的很开心。

小学的玩伴很多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个丹阳的小男孩,和一个常州的小女孩,还有两个安徽哪里的小孩,我们的父母在同一个地方做小生意,于是我们也就成为了玩伴。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微信,QQ也没流行,后来随着父母的迁徙,和这些玩伴也就失去了联系。

到了初中,我的玩伴就更多了,就包括上面说的那位初中同学。

到了高中,反而比较少,可能那个阶段比较压抑,而且同学之间全是竞争。只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同桌,如今还偶尔联系,他后来选择留在老家的小县城,交集自然也就少了。

大学的同学是毕业后那几年关系最紧的一批人,我永远记得我们在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在宿舍楼顶喝酒。

2020年,我结婚,这些同学都来了,十几辆车停在了家门口,邻居们都觉得我在外面混得不错,有这么一帮“年轻有为”的朋友。

那晚,一轮很亮的圆月,照亮了我们那个小山村,二十多个同学畅饮后在月下拥抱,欢呼,记忆犹新,永远记得。

后来,这些同学挨个成家,我也一一去参加他们的婚礼,见证他们的人生大事。

2021年,房子装修好了。在我还没有搬进去的时候,就认识了附近的几个新朋友。

当我搬到了新家,我们一块骑摩托跑山,游泳健身吃夜市,吹一些不着边际的牛逼,甚至扬言要骑摩托环游世界,结果真骑到了老挝,还说去俄罗斯和阿联酋。

2024年,我开始了创业之路。一个人租了间办公室,冷冷清清,后来不断发现新的伙伴,一起探索事业,从零开始又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圈子。缘分看似挺随机,却又似乎有着一种脉络,构成了我当下的状态。

有这么多朋友,人生总是不寂寞的,至少不会孤独。

我喜欢和朋友远远地保持联系,更多时候喜欢独处,用南京话说可能就叫“夹生”。

但我的朋友应该不讨厌我,因为我没有攻击性,盼着别人好。

人最好都能像我这样盼着别人好,别人好了大家都好,别人不好有怨气,你能落着啥好?

好处让别人多捞,钱让别人多挣,好事让别人多占,大家都开开心心就好。

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想不通,不知道是人性使然还是兽性使然。

年轻时候啥话都说,有些朋友觉得我不着边际,认识久了发现我原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这个年纪,也渐渐有了筛选,甚至只有筛选。学会远离负能量的人。有些人打破他们的认知如同拆他们的房屋,吹牛逼也渐渐少了。

随和,不功利,相处起来没有压力,大概这就是大家愿意带着我玩的原因吧。

闲来没事写了这么多像是在夸自己,其实我是想夸我的朋友们的,他们的眼光真的很好。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经历过两次世界末日,我是一个过来人。

其实早在20世纪,人们就认为2000年将会是世界末日。而随着2000年1月1日新年钟声的敲响,世界照旧,旧世界和新世界都照旧。

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叫末日,连识字都费劲,你要是跟一个几岁的小娃谈论世界末日,他只觉得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所以那一次世界末日我并没有参与。

我第一次经历世界末日是在2012年。

那年我正经历高考,我的高中成绩并不理想。。。

越接近高考,我就越相信世界末日是真的。世界都快末日了,学个蛋啊,跟世界末日比起来,考不好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

眼看到了6月,我理所当然没考好。世界末日没到,我的末日却提前到了,我的青春就埋葬于这个末日。

可真正的末日并不是在6月,而是在12月。12月到了,世界他娘的没有末日,而我却到了一个拉垮的学校,虚度着光阴。

传说中的末日是在12月22日,那是冬至日。也许宇宙为了补偿我,安排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子,请我吃饺子,还跟我表白,而我为了装逼,没有同意

小伙伴们一起散步到校园,冬日的北半球,夜空清冷,星光点点。

关于末日的遐想随后戛然而止了。

之后我踏踏实实干,终于在后来的日子,把自己从末日拯救出来,学了个手艺,混了碗饭,直到后来养家糊口。

我第二次经历末日是在最近。

又有人说要世界末日了,有个漫画家预言,2025年7月5日,将会爆发一场大灾难,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会被淹没。

经历过一次了之后,我对这种事情已经麻木了,这次要整点啥活儿?

我其实能理解,也许人们其实都在期盼一个特殊的日子的到来,仿佛那个日子能让所有悬而未决的事情有个交待。

让好人受勋,让坏人受审。让旧的秩序崩塌,让新的世界降临。

在那个日子,你可以选择放弃,释怀。或是启程,开始。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真希望能看到所有未公开的文件,最好全都放到ElasticSearch里让我用大浏览器狠狠地搜索,我余生的乐趣之一就是搞清楚这世上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包括末日在内。

每当新的末日来临,我还会想起13年前的那个星空下的操场。

末日的意义在于,让你知道,宇宙永远会用沉默来回答你的任何问题。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