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于商品价值认知的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最终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一个商品价值的评估。

五个阶段是:
成本认知、工艺认知、供应链认知、文化/品牌认知、需求认知

认知的差距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1. 成本认知
    例如,对于一件T恤来说,消费者最开始建立的是成本认知,即这件T恤所用的布料值多少钱。

  2. 工艺认知
    成本认知之上,是工艺认知,即怎样的工人倾注怎样的劳动在生产这件商品上。

  3. 供应链认知
    再然后是供应链认知,即对于一个商品采用怎样的供应链去生产和销售。一定的成本搭配相应的工艺,是否采用了供应链的方式,增加了商品价值或是削减了劳动成本?

以上三点从商品的基础生产角度去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

  1. 文化/品牌认知
    随后是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认知,一件T恤如果印上了始祖鸟的标志,那它的价格就可以变得很高,即使在成本、工艺、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一件商品并不具备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

  2. 需求认知
    商品的需求认知是另一个视角,比如疫情时期的口罩,沙漠中的矿泉水,大海中的救生船,战时的避难所等等。这个认知可以颠覆前面四个认知,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例如一杯水,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价值,但是在沙漠中,可以挽救生命,那它的价值就打破了所有的价值评估体系,完全从需求本身出发构建评价,需求认知是产生商品溢价的关键因素。

写于2024年10月18日

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在A和B之间,选择不选。

智慧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智慧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尤其是有所不为。

智慧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智慧是流水不争先,争滔滔不绝。

结合目前的状况看,毫无疑问,未来20~30年,经济下行、通缩,将是我们这代人要面临的主旋律。

而且,我可以断言,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局面!没有任何政策能产生效果!没有任何改革能带来转机!

下这个定论,我的判断,是基于我对如今人类的人性和认知的认知,我感觉我十分清楚人类接下来将要走什么弯路,如果没走,那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全世界都可以来笑我。如果我设想的没发生,大家笑就笑吧,我本来就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快乐。如果发生了,以这篇文章为开始,我继续贡献我这微小的智慧,随机写写文章,送给有缘人。

接下来这二三十年,一定要,认清现实。

以前我觉得我们会和日本很像天气之子。而结合当下最新的现实来看,日本的经验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来说,都离我们足够遥远了。现在倒是可以回顾一下,过去30年,东北是如何没落的。

通缩的痛苦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用二三十年的时间炖刀子割肉,幽幽地耗尽这段岁月。

一两年给人的感受或许并不明显,而五年、十年对比下来的差异,则是会让人觉得足够深刻的。

这二三十年,以及再往后的三四十年,是一个经济下行、新科技酝酿、经济重新恢复的周期过程,下一次经济恢复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这代人(80后,90后)老了的时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真正进入星际时代的时候了。在这二三十年的消耗里,很多过时的东西会被推翻,而科技会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类只要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任意领域的底层实现几个关键的突破,科技就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一、未来二三十年,我们会面临什么呢?

  1. 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意外的事件发生,任何意外都不要觉得意外。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消失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可以出现的。
  2. 普通人的生存、消费、价值伦理等方面逐渐演变,更加适应环境,尤其东亚的文化和价值观,将会在这种下行的周期中得到较大的更新,该精简的精简,有一说一,民间老百姓们的思想包袱和辫子还是太多了,甚至有返祖和复辟的劣根现象。
  3. 地球社会总体运行我认为会是大致平稳的,这是因为全球化至今,全球系统耦合的容错度比较高。好比俄乌和伊朗,即使热战,虽然残酷,但也算是以比较现代和文明的方式在消耗,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使人类在一些普世的价值观、真理和认知上产生了较大的共识,基于此,我判断总体系统不会发生太大的颠覆性变化,除非外星人降临,带来重大的文明层面的影响。
  4. 主流经济体中的一些大公司,会倒闭。原因是AI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叠加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使得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或许不再是最优的合作制度(虽然从大航海时代到如今为止都是比较有优势的)。一些更大的财团也许可以熬过周期,原因是其组织形态已经超越了公司,成为了经济体。
  5. 结合第4点,货币制度甚至也可能有随之而来的更新,现在全球的货币,在结算上仍然存在较大的bug。

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 率先更新生存系统,提前适应环境。需要从生理生存、人身安全、财务、心理等多方面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2. 接受新的社会现状,用新眼光看待新问题,才能不那么让人费解,未来的社会,就是比较赛博朋克,比较魔幻。
  3. 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亲人,力所能及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对所有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将心比心地去感受。
  4. 做个狠人,多做准备,但是在生活中要选择善良(被动善良等于软弱)。说白了,拳头要硬,心肠要软。

三、国内的矛盾

其实内部有一些矛盾已经提前防范和化解了,比如前些年的扫黑除恶、房地产降温、医疗改革、养老改革、税制改革,这些措施目前看来有些虽然看似对普通人没太大影响,但是对系统底层算是打了一些补丁,大版本做了一些升级,提高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提升了基线。至于这接下来二三十年的内部矛盾,更多集中在不同群体的利益摩擦,围绕着分配问题、文化差异等等,而矛盾的出现和解决我相信也终将伴随一些文明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骚乱。

这里要说一句,有些人花费整个青春和人生随波逐流,比如挤破头考公、靠编,这些人群中,除了极少数对建设家国有极大抱负和兴趣的人,剩下大部分都是非常没有主见的人,指望他们能做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以后大家会发现,如果当今组织的管理方式、行政制度、执法立法不进一步优化,指望这些人能很好地履职都是件困难的事,这些基层的问题都会成为高层最头疼的事。

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自己搞清楚,不要指望别人。

四、全球的局面

全球的发达国家由于其自身的系统稳定性,面临的问题相对可控,发展中国家则矛盾会更多。而全球系统整体还是稳定向上的,虽然民粹主义在全球闹得都很凶,但这群落后人类终究是历史的尘埃,时代会把他们打回原形。但精英主义路线也不见得合适,否则地球就真的成了一个修罗场。总的来说,人类作为整体螺旋式上升,我认为这是主要方向,也许这也是道的规律吧。

最后

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注重精神文明,重视人文主义,多多反省自我,多多包容他人,多多爱护世界。

没有人做错什么,也没有国家做错什么。凝望着历代星空,一切的一切,都是规律。

2025年6月27日起笔,2025年8月13日补充校正。

有这么一种东西

初尝很甜,甜到满眼都是希望

再尝会苦,然后又觉得酸

苦过又酸过以后

再尝就醉了

醉了以后,不愿意醒来

醒来以后,不愿意面对

总之就是

这玩意儿

后劲太大了,味儿太冲了

按照时下比较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我其实更加偏向于一个“I人”。

我也知道自己是个“I人”,这一点,从我喜欢写文章,喜欢独处,可以看出来,对吧。

I人就是会更多的从自我相处中获得能量。社交呢,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应付。

不过社交这事儿,要看怎么理解。如果想社交但没人跟你社交,那其实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太擅长搞人际关系。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人的朋友缘比较差,没什么朋友聚在周围,没法融入一张“人际关系网”。

但我想,我还挺幸运的,从小到大,身边总是有些朋友。

今天想写写我和朋友们的事。

不是聊具体的某个朋友,这个话题留到以后更加有时间的时候再慢慢回忆。

话说前几天,去合肥见了我的一个初中同学,那时候突然意识到,从小学开始,几乎所有阶段,我的身边都有好些朋友,我们总是相处的很开心。

小学的玩伴很多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个丹阳的小男孩,和一个常州的小女孩,还有两个安徽哪里的小孩,我们的父母在同一个地方做小生意,于是我们也就成为了玩伴。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微信,QQ也没流行,后来随着父母的迁徙,和这些玩伴也就失去了联系。

到了初中,我的玩伴就更多了,就包括上面说的那位初中同学。

到了高中,反而比较少,可能那个阶段比较压抑,而且同学之间全是竞争。只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同桌,如今还偶尔联系,他后来选择留在老家的小县城,交集自然也就少了。

大学的同学是毕业后那几年关系最紧的一批人,我永远记得我们在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在宿舍楼顶喝酒。

2020年,我结婚,这些同学都来了,十几辆车停在了家门口,邻居们都觉得我在外面混得不错,有这么一帮“年轻有为”的朋友。

那晚,一轮很亮的圆月,照亮了我们那个小山村,二十多个同学畅饮后在月下拥抱,欢呼,记忆犹新,永远记得。

后来,这些同学挨个成家,我也一一去参加他们的婚礼,见证他们的人生大事。

2021年,房子装修好了。在我还没有搬进去的时候,就认识了附近的几个新朋友。

当我搬到了新家,我们一块骑摩托跑山,游泳健身吃夜市,吹一些不着边际的牛逼,甚至扬言要骑摩托环游世界,结果真骑到了老挝,还说去俄罗斯和阿联酋。

2024年,我开始了创业之路。一个人租了间办公室,冷冷清清,后来不断发现新的伙伴,一起探索事业,从零开始又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圈子。缘分看似挺随机,却又似乎有着一种脉络,构成了我当下的状态。

有这么多朋友,人生总是不寂寞的,至少不会孤独。

我喜欢和朋友远远地保持联系,更多时候喜欢独处,用南京话说可能就叫“夹生”。

但我的朋友应该不讨厌我,因为我没有攻击性,盼着别人好。

人最好都能像我这样盼着别人好,别人好了大家都好,别人不好有怨气,你能落着啥好?

好处让别人多捞,钱让别人多挣,好事让别人多占,大家都开开心心就好。

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想不通,不知道是人性使然还是兽性使然。

年轻时候啥话都说,有些朋友觉得我不着边际,认识久了发现我原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这个年纪,也渐渐有了筛选,甚至只有筛选。学会远离负能量的人。有些人打破他们的认知如同拆他们的房屋,吹牛逼也渐渐少了。

随和,不功利,相处起来没有压力,大概这就是大家愿意带着我玩的原因吧。

闲来没事写了这么多像是在夸自己,其实我是想夸我的朋友们的,他们的眼光真的很好。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经历过两次世界末日,我是一个过来人。

其实早在20世纪,人们就认为2000年将会是世界末日。而随着2000年1月1日新年钟声的敲响,世界照旧,旧世界和新世界都照旧。

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叫末日,连识字都费劲,你要是跟一个几岁的小娃谈论世界末日,他只觉得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所以那一次世界末日我并没有参与。

我第一次经历世界末日是在2012年。

那年我正经历高考,我的高中成绩并不理想。。。

越接近高考,我就越相信世界末日是真的。世界都快末日了,学个蛋啊,跟世界末日比起来,考不好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

眼看到了6月,我理所当然没考好。世界末日没到,我的末日却提前到了,我的青春就埋葬于这个末日。

可真正的末日并不是在6月,而是在12月。12月到了,世界他娘的没有末日,而我却到了一个拉垮的学校,虚度着光阴。

传说中的末日是在12月22日,那是冬至日。也许宇宙为了补偿我,安排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子,请我吃饺子,还跟我表白,而我为了装逼,没有同意

小伙伴们一起散步到校园,冬日的北半球,夜空清冷,星光点点。

关于末日的遐想随后戛然而止了。

之后我踏踏实实干,终于在后来的日子,把自己从末日拯救出来,学了个手艺,混了碗饭,直到后来养家糊口。

我第二次经历末日是在最近。

又有人说要世界末日了,有个漫画家预言,2025年7月5日,将会爆发一场大灾难,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会被淹没。

经历过一次了之后,我对这种事情已经麻木了,这次要整点啥活儿?

我其实能理解,也许人们其实都在期盼一个特殊的日子的到来,仿佛那个日子能让所有悬而未决的事情有个交待。

让好人受勋,让坏人受审。让旧的秩序崩塌,让新的世界降临。

在那个日子,你可以选择放弃,释怀。或是启程,开始。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真希望能看到所有未公开的文件,最好全都放到ElasticSearch里让我用大浏览器狠狠地搜索,我余生的乐趣之一就是搞清楚这世上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包括末日在内。

每当新的末日来临,我还会想起13年前的那个星空下的操场。

末日的意义在于,让你知道,宇宙永远会用沉默来回答你的任何问题。

我出生在一座很大的山里,这座山孤峭灵秀。

十二岁以前,我都生活在山里。大山赠予我的是一种踏实感,那种巍然不动、云淡风轻的气息,支撑着我。

那时的我,很喜欢这座山带给我的感觉。后来,走得越远,见得越多,心中越是想念它。

在我心里,山一直是一个退路,是一个藏身的地方 ——

当世界太坏,我就想躲回山里去。

当人心太冷,我就想退回山里去。

当生活太累,我就想逃回山里去。

体会过了世味幽深,我向往山中的苍穹寂静。

我总这样对自己说:可以随时转身,随时归去。我把指路的箭头往回拨,把风筝的线绳收收紧,把旅途的终点设定在出发的原点。

看似拥有自由,其实始终受困于一种归隐的幻想。明明可以走得更远,却总被“退回”的渴望牵引。

或许,这是一种情绪上的短板。

但情绪的问题,不见得是问题。哪怕是最昏暗的情绪,也只需要一个关于黎明的梦境。

凌晨五点,我从梦中惊醒。这次的梦里,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也许是我爷爷。他对我说:“孩子,下山吧,走远一点,再远一点。”

三十一岁这一年,我终于明白:是时候下山了。

去看看另一座更远的山,去真正地走一段属于自己的路。

书房里挂着一些座右铭,比如“朝乾夕惕”,这个出自周易。

还有“渔樵耕读”,这四个字娃居然已经认识了,昨天兴奋地跑来指给我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

我怕他不知道渔樵耕读是什么意思,就给他解释了一遍。

渔就是打鱼
樵就是砍柴
耕就是种地
读就是读书

我出生农耕世家,对樵耕读的信仰是深刻的。

为什么要砍柴,因为冬天要取暖,如果不在秋天草木枯黄,山上草木干燥易折的时候砍些柴火放家里,冬天就没有火烧。

樵的引申含义是构建良好的房屋住处,因为樵除了砍柴烧火,还代表伐木,伐木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修建房屋,有个良好的住处,所以樵还对应住房、稳定的环境

修建房屋还需要什么?需要设计,需要建造,需要工具,这些是工程层面的问题,所以樵还对应工具化、工程化、系统化的思维

耕这个不用说了,人的生存最基本的保障就是耕地,耕也意味着基本的劳作和收成,农耕是一年最基本的活动,春天不播种,夏天就没工作,秋天就没收成,冬天就没饭吃。耕种要顺应天时,按照规律,去按部就班开展工作,执行工作。

耕意味着劳作,意味着规律,意味着布局,意味着行动,意味着毅力。

读自然也不用说,只劳作而不读书,思想会枯竭,所以读书是填饱肚子之后最应该做的事,无论以后人类去往哪个星球居住,读书都是必要的。

读书和直接看视频、听书不同,读书要在作者留下的字里行间细细揣摩,思维也在作者开垦下的文字沟壑里一遍遍地行走、按摩,这种思维的训练,对大脑的帮助是很大的。

读书是很有益的。

读意味着理解,意味着学习,意味着思考和探索。

渔,说起打鱼,我生于大山里,打鱼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行为。池塘里倒是有鱼,但数量远没有到可以撒网捕捞的那种程度。

打鱼,往往是江南地带鱼米之乡,或是沿海地区的专属生涯。打鱼意味着什么?要知道,鱼作为一种动物,是不能被完全用做主食的,不可能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吃鱼。

得配合一些其他的食物,所以和上面的耕互补,不打鱼的时候,还是要种点粮食,因为土地比大海可靠,农民与土地的缔约更深厚。

打鱼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什么呢?我必须要提醒你,打鱼意味着贸易

不是每个人都会打鱼,也不是每个人都擅长打鱼,不可能每个人天天都打鱼。打鱼这件事的投入产出比很高,这个行为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肉类食物,但打鱼必须迎合市场规律,吃饱了肚子才能打鱼,得先吃饱才能出海,这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先有鸡。

打回来的鱼,不光是自己吃,往往吃不完的需要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别的东西回来,这就促成了交易。

甚至在一开始,连交易用的货币,也就是贝壳,都是打鱼打来的,所以可想而知,打鱼是个什么行为。

打鱼复杂,也很有趣。

所以在我看来,渔是什么,渔是打鱼,渔是贸易,有了渔,就有了贸易

这就是我对渔樵耕读的新解,在AI时代,以及后AI时代,人类的未来,渔樵耕读,是人的必修课,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它作为座右铭写在书房里。

渔樵耕读,人类在离开这个星球以后,就像刚来这个星球时一样生活,一切都会到最初的起点,一切最终又都回到宇宙的原点。

夜深了,正欲睡觉,忽然又想上来讲几句。

讲点啥呢,想到啥讲啥。就是我觉得在未来的社会,咱们(尤其是做IT的),要敢于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为啥这么说呢?

先说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爱好,没有爱好的人,是多么的无趣呢。

然后为啥不仅要有爱好,还要去挑战别人的“专业”呢?

这是因为所谓专业,大多数时候,都只不过是一份职业而已。

试问,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让自己的爱好成为职业呢?如果能,那无疑是幸运的。

也就是不妨有个这样的假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只是一份职业,所谓专业,也就是职业干久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谋条生路。如果财务自由了,还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自己的工作?

很多能够将爱好作为职业的工作,比如艺术家、演员、手艺人,他们的来路你是看不见的,他们的背景你也是看不透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工作就是工作,谈不上是爱好。

所以,用爱好来赚钱,就成为了一种很大的优势啊,不觉得嘛?

现在大都在谈内卷,其实对于钻研爱好的人而言,何来内卷?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比如我,我想说我如今的一个转变,就是把喝酒这个爱好,转变成了卖酒这一份职业。这个我觉得真的是可以卷的过很多传统从业者的。

我这一年考察了传统白酒的生态链条上的很多岗位,从酒厂老总到调酒师傅,从市场主管到门店业务员,从专柜到夫妻店,研究了传统白酒生产乃至营销脉络上这一层一层的环节,感悟非常深刻。

我相信这链条当中应该缺乏一些,在30多岁的年纪,还愿意从头开始研究酿酒、卖酒、品牌、酒庄这些事情的人。即使有,我相信也非常少。即便他们很多人在从业,但我不觉得他们对白酒的兴趣大。

如今对于白酒这个行当,我的计划就是循序渐进,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四年后再见 中,我谈及一种“纵向的自律”,就是说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来文火慢炖,慢慢研究一些东西。

就不要像阻塞式编程卡在那儿耗,就得像NodeJS一样,是异步的,因为人生就是要多线程,异步才对啊 。你光在那一个业务上啃啃啃,根本啃不动,但你按照自己的走位绕啊绕,啃啊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await promise,说不定早晚叫你整出点东西。

不幸的是,我从小到大遇到的人都是叫我不要这么干的人。

我从小到大,教育我的都是觉得做事情要专注的人(可是也没见他们的专注让他们在什么领域有所成就)。

我从小到大,遇到的管理者也都是觉得做事情不能发散的人。

因为这套做法是和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他们就是希望你踏实,希望你固执,希望你稳定。

可去他们的吧!大家都只活这一次,凭什么就是别人对?世界到如今这个程度,只有一些真正到三十好几还有热乎心气儿的人才能干出点事情了。

由着那些麻木又顽固的草台班子们,世界就会越来越失去活力,越来越失去想象力。

所谓知行合一我现在是理解的透透的。知,就是你的认知,你的内心世界,你的天马行空。行,就是不要飘着,就是要干,就是把自己精彩的内心世界,自己看到的美丽世界,在真实的世界投影出来,镌刻出来,而不是只一边欣赏它在心里的美丽倒影,一边骂骂咧咧这个世界的不尽人意。

去干,去拥抱,去占有,甚至去糟蹋,去浪费,也比你在心里克制,想一万遍强。

喜欢就是欣赏,爱就是去霍霍。

扯远了,继续扯回主题。

说到拿爱好赚钱这个事情,我谈谈我的爱好吧。

我四大爱好:音乐,周易,计算机,喝酒。

这四大爱好是有顺序的。在初中,我沉迷音乐无法自拔。

后来研究道家,又把周易看了几遍,迷迷糊糊。

上了大学,学了计算机,又沉迷编程无法自拔。

因为大学小伙伴过于豪迈,饮酒之风日盛,酒这个爱好算是深入了。

工作了几年,一事无成,更加觉得喝酒能消遣了。

对了我还挺喜欢喝茶的。不过喝酒、喝茶,这些爱好,相比于前面的三项,其实某种程度不能说叫爱好。

因为你说一个东西是你爱好,这东西得有点意义,你得为之付出努力。你不能说花钱是爱好对吧,谁不爱呢。

你对这个东西爱好,前提是这个东西有意义,你对这东西的爱好,能让你琢磨出一些东西,并且你琢磨出来的这些东西,最好还能有点用处。

所以现在网上又有个说法叫做“输出型爱好”。

其实文明发展到现在,咱们这个世界对爱好这个东西其实还是挺多元挺包容的。就连专门吹牛逼都有人喜欢听,改叫脱口秀。

所以爱好一个东西有没有用这个事情也很难界定,总之每个人心里有个标准吧,先按下不表。

就说我这四大爱好,我好像除了周易没法用来赚钱之外,别的都拿来赚钱过。

先说一下,周易我估计是不会拿来赚钱的,因为太神棍了,这玩意自己用就是一种哲学,跟别人叨逼叨就多半是神棍,除非等我老了骑摩托跑去终南得道了(那更不会拿来赚钱了)。

拿音乐赚钱,我卖乐器、教琴。用计算机赚钱,这不用说了,此前的主业。所以现在用喝酒这个爱好赚钱,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大势所趋,没办法。

对了除了喝酒,还有摩托、户外、末日生存这些爱好,这都随着缘分玩玩了,毕竟以后日子还长,有大把的时间三心二意,只要你别把时间再浪费在没有意义的职场。

用爱好赚钱,挑战别人的专业,你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今每周我花半天的时间研究白酒,写一篇文章,完全就是一种进入心流的状态,一年我可以研究52个白酒知识,约400个小时,20年接近一万个小时,如果我顺利完成了,我会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相信我投入的时间也总会让我再未来的某一天,用上它。

在之前的文章 写于2024的最后 我也说了, 在未来,我们应该逐渐地从普通的技术工程师,转变成提出方案和创意的人,然后让AI来辅助实现。将自己的定位转变为一个创意工作者,所以怕的就是你没有创意,没有爱好,所以对于一些本身就很无趣的人,是个考验。

但是无趣这件事呢,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无趣的。而造就普通人无趣的,往往正是周遭环境的死板,反反复复的死板。每个人生来都是富有想象力的,生生被磨灭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每一株野草也有它的风采,何况人呢。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不自己选择麻木,终究是能发出自己的光,哪怕星光点点,但是众生平等。

又扯远了,这不是鸡汤文。这其实是一篇战术 [/狗头]

有空多琢磨琢磨,自己有啥子爱好,现在就琢磨!尤其是你对AI时代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靠什么来谋生的时候,往自己的爱好靠一靠,不忘初心,首先选择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一定不会错的。

话不多说,先看效果,非常之暴力+魔幻。

很多年前看到b站的弹幕,就非常想开发一个可以全网弹幕的工具。
彼时,还没有ChatGPT这么强大的伙伴,而我,一个前端菜鸡,想完成这一切是非常难的。
而如今不同了,在ChatGPT的加持下,我,已然成长为一个StrongMan!

事情应该从前几天开始说起,这不,最近闲下来的我想给自己的博客的主机源码升级一下评论的插件,写着写着忽然想到,如果做成弹幕岂不是更好玩?然后又想起曾经想要做的全网弹幕插件,想到是不是可以用tampermonkey来实现。于是先用tampermonkey先简单实现了一版,但是又觉得但单调了。以来很多人不想用tampermonkey,也不想再为这个功能专门装个tampermonkey,此外既然是弹幕,多少得加上一些设置功能,设置特效啊啥的,所以就干脆写成独立的插件吧。然后就在ChatGPT的帮助下爆肝几个晚上开发了这个弹幕插件–弹幕局v1.0
在ChatGPT的帮助下,源码很快就写出来了。

安装了这个插件之后,在网页上按下”F4“即可唤出这个弹幕面板,输入内容就可以发送弹幕了。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允许用户切换频道,后端我已经完全开源出来了(基于CloudFlare的Pages),源码在这里:https://github.com/Chorder/danmuju,你可以基于开源的后端源码,搭建一个只属于你和你小伙伴的专属私人弹幕频道,这样相对来说就更加私密和安全了。
这个开源的后端是基于CloudFlare的Pages构建的,如果你对Pages很熟悉,应该一看就明白,只需要克隆仓库过去,用wrangler 创建一个D1数据库,然后在pages项目上绑定数据库,配置从Github仓库构建,框架选Vue/Vite,即可。如果你对上述这些不是很熟悉,也不用着急,过段时间我会再详细补充一下文档。

弹幕局插件包含一个设置界面,这里可以开启和关闭弹幕,也可以设置弹幕的字体和字号、速度等,一开始甚至想要加上自定义css,不过想到css可能会引入很多的安全问题,就这样也够用了,那就先这样吧,以后的版本有时间可以再慢慢完善。

目前的弹幕可以横着飞,竖着非,斜着飞,嘎嘎乱飞,已经很暴力了,我个人很喜欢,哈哈!

对了,怎么安装:

目前火狐的插件已经上传了正在审核中,审核完成我挥第一时间在这里分享。Chrome的插件想要上传得支付5美金,算了算了,还是走开源路线吧。。。

所以想要尝鲜的小伙伴可以从Github直接下载客户端源码或者压缩包,临时加载插件,方法如下:

插件源码地址:

Chrome:https://github.com/Chorder/danmuju/tree/master/clients/danmuju-chrome
Firefox:https://github.com/Chorder/danmuju/tree/master/clients/danmuju-firefox

压缩包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Chorder/danmuju/tree/master/clients

上面链接打开之后有两个压缩包:danmuju-chrome_1.0.zip 和 danmuju-firefox_1.0.zip,需要哪个版本就下载哪个版本。下载下来解压之后就能看到源代码,觉得哪里不爽就自己改(改完可以PR到仓库呀!)
尤其是如果觉得快捷键(目前是F4)用的不爽,可以修改插件源码content.js的第501行,修改成你想要的快捷键即可。

火狐,点击临时加载附加组件,选择danmuju-firefox_1.0.zip即可安装。

Chrome和Edge,打开开发模式,直接把压缩包下载下来解压,然后点击”加载解压缩的拓展“即可安装。

经过测试,Chrome版的zip是可以在Edge良好运行的。如果安装之后看不到弹幕,需要点开插件的设置面板,把弹幕开关开启一下。

安装好弹幕,打开百度或者这个网页,你应该可以看到我发的测试弹幕了。

最后关于全网弹幕这个思路,再简单讲几点

  1. 安全
    这个插件最应该防范的就是前端攻击,例如XSS、浏览器沙箱逃逸等。前者我已经测试过基本没啥问题,dom型和非dom型的xss都测试过,希望大佬们再帮忙测一测,如有bug希望即使反馈(也可以在Github直接提交PR修了,哈哈哈哈)
    而沙箱逃逸嘛这个。。但凡有这种漏洞想必遭殃的也不止这一个插件了。

  2. 可玩性
    这个东西我之所以想要开发,就是希望当我们在浏览任何网页的时候,都能有网友在旁边提供帮助,增加网页的交互性。

  3. 后续期待

希望这个东西可以给Web3.0时代增添更多的乐趣,我觉得弹幕是一个有趣的发明。我能想到的一些好玩的使用场景,比如说在配置内网地址192.168.x.x的路由器的时候,跨域弹幕会很好玩,它就像有个网友老司机在身边指导你。

目前服务端和客户端都开源在了https://github.com/Chorder/danmuju
希望多多支持,多多PR~

另外给插件写了个简单的官网,在这里,以后有重要内容会在官网上更新:https://danmuju.pages.dev/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