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消费者对于商品价值认知的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最终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一个商品价值的评估。

五个阶段是:
成本认知、工艺认知、供应链认知、文化/品牌认知、需求认知

认知的差距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1. 成本认知
    例如,对于一件T恤来说,消费者最开始建立的是成本认知,即这件T恤所用的布料值多少钱。

  2. 工艺认知
    成本认知之上,是工艺认知,即怎样的工人倾注怎样的劳动在生产这件商品上。

  3. 供应链认知
    再然后是供应链认知,即对于一个商品采用怎样的供应链去生产和销售。一定的成本搭配相应的工艺,是否采用了供应链的方式,增加了商品价值或是削减了劳动成本?

以上三点从商品的基础生产角度去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

  1. 文化/品牌认知
    随后是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认知,一件T恤如果印上了始祖鸟的标志,那它的价格就可以变得很高,即使在成本、工艺、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一件商品并不具备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

  2. 需求认知
    商品的需求认知是另一个视角,比如疫情时期的口罩,沙漠中的矿泉水,大海中的救生船,战时的避难所等等。这个认知可以颠覆前面四个认知,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例如一杯水,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价值,但是在沙漠中,可以挽救生命,那它的价值就打破了所有的价值评估体系,完全从需求本身出发构建评价,需求认知是产生商品溢价的关键因素。

写于2024年10月18日

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在A和B之间,选择不选。

智慧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智慧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尤其是有所不为。

智慧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智慧是流水不争先,争滔滔不绝。

结合目前的状况看,毫无疑问,未来20~30年,经济下行、通缩,将是我们这代人要面临的主旋律。

而且,我可以断言,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局面!没有任何政策能产生效果!没有任何改革能带来转机!

下这个定论,我的判断,是基于我对如今人类的人性和认知的认知,我感觉我十分清楚人类接下来将要走什么弯路,如果没走,那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全世界都可以来笑我。如果我设想的没发生,大家笑就笑吧,我本来就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快乐。如果发生了,以这篇文章为开始,我继续贡献我这微小的智慧,随机写写文章,送给有缘人。

接下来这二三十年,一定要,认清现实。

以前我觉得我们会和日本很像天气之子。而结合当下最新的现实来看,日本的经验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来说,都离我们足够遥远了。现在倒是可以回顾一下,过去30年,东北是如何没落的。

通缩的痛苦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用二三十年的时间炖刀子割肉,幽幽地耗尽这段岁月。

一两年给人的感受或许并不明显,而五年、十年对比下来的差异,则是会让人觉得足够深刻的。

这二三十年,以及再往后的三四十年,是一个经济下行、新科技酝酿、经济重新恢复的周期过程,下一次经济恢复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这代人(80后,90后)老了的时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真正进入星际时代的时候了。在这二三十年的消耗里,很多过时的东西会被推翻,而科技会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类只要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任意领域的底层实现几个关键的突破,科技就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一、未来二三十年,我们会面临什么呢?

  1. 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意外的事件发生,任何意外都不要觉得意外。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消失的。任何事物也都是可以出现的。
  2. 普通人的生存、消费、价值伦理等方面逐渐演变,更加适应环境,尤其东亚的文化和价值观,将会在这种下行的周期中得到较大的更新,该精简的精简,有一说一,民间老百姓们的思想包袱和辫子还是太多了,甚至有返祖和复辟的劣根现象。
  3. 地球社会总体运行我认为会是大致平稳的,这是因为全球化至今,全球系统耦合的容错度比较高。好比俄乌和伊朗,即使热战,虽然残酷,但也算是以比较现代和文明的方式在消耗,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使人类在一些普世的价值观、真理和认知上产生了较大的共识,基于此,我判断总体系统不会发生太大的颠覆性变化,除非外星人降临,带来重大的文明层面的影响。
  4. 主流经济体中的一些大公司,会倒闭。原因是AI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叠加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使得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或许不再是最优的合作制度(虽然从大航海时代到如今为止都是比较有优势的)。一些更大的财团也许可以熬过周期,原因是其组织形态已经超越了公司,成为了经济体。
  5. 结合第4点,货币制度甚至也可能有随之而来的更新,现在全球的货币,在结算上仍然存在较大的bug。

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 率先更新生存系统,提前适应环境。需要从生理生存、人身安全、财务、心理等多方面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2. 接受新的社会现状,用新眼光看待新问题,才能不那么让人费解,未来的社会,就是比较赛博朋克,比较魔幻。
  3. 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亲人,力所能及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对所有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将心比心地去感受。
  4. 做个狠人,多做准备,但是在生活中要选择善良(被动善良等于软弱)。说白了,拳头要硬,心肠要软。

三、国内的矛盾

其实内部有一些矛盾已经提前防范和化解了,比如前些年的扫黑除恶、房地产降温、医疗改革、养老改革、税制改革,这些措施目前看来有些虽然看似对普通人没太大影响,但是对系统底层算是打了一些补丁,大版本做了一些升级,提高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提升了基线。至于这接下来二三十年的内部矛盾,更多集中在不同群体的利益摩擦,围绕着分配问题、文化差异等等,而矛盾的出现和解决我相信也终将伴随一些文明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骚乱。

这里要说一句,有些人花费整个青春和人生随波逐流,比如挤破头考公、靠编,这些人群中,除了极少数对建设家国有极大抱负和兴趣的人,剩下大部分都是非常没有主见的人,指望他们能做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以后大家会发现,如果当今组织的管理方式、行政制度、执法立法不进一步优化,指望这些人能很好地履职都是件困难的事,这些基层的问题都会成为高层最头疼的事。

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自己搞清楚,不要指望别人。

四、全球的局面

全球的发达国家由于其自身的系统稳定性,面临的问题相对可控,发展中国家则矛盾会更多。而全球系统整体还是稳定向上的,虽然民粹主义在全球闹得都很凶,但这群落后人类终究是历史的尘埃,时代会把他们打回原形。但精英主义路线也不见得合适,否则地球就真的成了一个修罗场。总的来说,人类作为整体螺旋式上升,我认为这是主要方向,也许这也是道的规律吧。

最后

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注重精神文明,重视人文主义,多多反省自我,多多包容他人,多多爱护世界。

没有人做错什么,也没有国家做错什么。凝望着历代星空,一切的一切,都是规律。

2025年6月27日起笔,2025年8月13日补充校正。

有这么一种东西

初尝很甜,甜到满眼都是希望

再尝会苦,然后又觉得酸

苦过又酸过以后

再尝就醉了

醉了以后,不愿意醒来

醒来以后,不愿意面对

总之就是

这玩意儿

后劲太大了,味儿太冲了

按照时下比较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我其实更加偏向于一个“I人”。

我也知道自己是个“I人”,这一点,从我喜欢写文章,喜欢独处,可以看出来,对吧。

I人就是会更多的从自我相处中获得能量。社交呢,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应付。

不过社交这事儿,要看怎么理解。如果想社交但没人跟你社交,那其实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太擅长搞人际关系。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人的朋友缘比较差,没什么朋友聚在周围,没法融入一张“人际关系网”。

但我想,我还挺幸运的,从小到大,身边总是有些朋友。

今天想写写我和朋友们的事。

不是聊具体的某个朋友,这个话题留到以后更加有时间的时候再慢慢回忆。

话说前几天,去合肥见了我的一个初中同学,那时候突然意识到,从小学开始,几乎所有阶段,我的身边都有好些朋友,我们总是相处的很开心。

小学的玩伴很多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个丹阳的小男孩,和一个常州的小女孩,还有两个安徽哪里的小孩,我们的父母在同一个地方做小生意,于是我们也就成为了玩伴。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微信,QQ也没流行,后来随着父母的迁徙,和这些玩伴也就失去了联系。

到了初中,我的玩伴就更多了,就包括上面说的那位初中同学。

到了高中,反而比较少,可能那个阶段比较压抑,而且同学之间全是竞争。只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同桌,如今还偶尔联系,他后来选择留在老家的小县城,交集自然也就少了。

大学的同学是毕业后那几年关系最紧的一批人,我永远记得我们在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在宿舍楼顶喝酒。

2020年,我结婚,这些同学都来了,十几辆车停在了家门口,邻居们都觉得我在外面混得不错,有这么一帮“年轻有为”的朋友。

那晚,一轮很亮的圆月,照亮了我们那个小山村,二十多个同学畅饮后在月下拥抱,欢呼,记忆犹新,永远记得。

后来,这些同学挨个成家,我也一一去参加他们的婚礼,见证他们的人生大事。

2021年,房子装修好了。在我还没有搬进去的时候,就认识了附近的几个新朋友。

当我搬到了新家,我们一块骑摩托跑山,游泳健身吃夜市,吹一些不着边际的牛逼,甚至扬言要骑摩托环游世界,结果真骑到了老挝,还说去俄罗斯和阿联酋。

2024年,我开始了创业之路。一个人租了间办公室,冷冷清清,后来不断发现新的伙伴,一起探索事业,从零开始又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圈子。缘分看似挺随机,却又似乎有着一种脉络,构成了我当下的状态。

有这么多朋友,人生总是不寂寞的,至少不会孤独。

我喜欢和朋友远远地保持联系,更多时候喜欢独处,用南京话说可能就叫“夹生”。

但我的朋友应该不讨厌我,因为我没有攻击性,盼着别人好。

人最好都能像我这样盼着别人好,别人好了大家都好,别人不好有怨气,你能落着啥好?

好处让别人多捞,钱让别人多挣,好事让别人多占,大家都开开心心就好。

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想不通,不知道是人性使然还是兽性使然。

年轻时候啥话都说,有些朋友觉得我不着边际,认识久了发现我原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这个年纪,也渐渐有了筛选,甚至只有筛选。学会远离负能量的人。有些人打破他们的认知如同拆他们的房屋,吹牛逼也渐渐少了。

随和,不功利,相处起来没有压力,大概这就是大家愿意带着我玩的原因吧。

闲来没事写了这么多像是在夸自己,其实我是想夸我的朋友们的,他们的眼光真的很好。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经历过两次世界末日,我是一个过来人。

其实早在20世纪,人们就认为2000年将会是世界末日。而随着2000年1月1日新年钟声的敲响,世界照旧,旧世界和新世界都照旧。

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叫末日,连识字都费劲,你要是跟一个几岁的小娃谈论世界末日,他只觉得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所以那一次世界末日我并没有参与。

我第一次经历世界末日是在2012年。

那年我正经历高考,我的高中成绩并不理想。。。

越接近高考,我就越相信世界末日是真的。世界都快末日了,学个蛋啊,跟世界末日比起来,考不好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

眼看到了6月,我理所当然没考好。世界末日没到,我的末日却提前到了,我的青春就埋葬于这个末日。

可真正的末日并不是在6月,而是在12月。12月到了,世界他娘的没有末日,而我却到了一个拉垮的学校,虚度着光阴。

传说中的末日是在12月22日,那是冬至日。也许宇宙为了补偿我,安排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孩子,请我吃饺子,还跟我表白,而我为了装逼,没有同意

小伙伴们一起散步到校园,冬日的北半球,夜空清冷,星光点点。

关于末日的遐想随后戛然而止了。

之后我踏踏实实干,终于在后来的日子,把自己从末日拯救出来,学了个手艺,混了碗饭,直到后来养家糊口。

我第二次经历末日是在最近。

又有人说要世界末日了,有个漫画家预言,2025年7月5日,将会爆发一场大灾难,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会被淹没。

经历过一次了之后,我对这种事情已经麻木了,这次要整点啥活儿?

我其实能理解,也许人们其实都在期盼一个特殊的日子的到来,仿佛那个日子能让所有悬而未决的事情有个交待。

让好人受勋,让坏人受审。让旧的秩序崩塌,让新的世界降临。

在那个日子,你可以选择放弃,释怀。或是启程,开始。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真希望能看到所有未公开的文件,最好全都放到ElasticSearch里让我用大浏览器狠狠地搜索,我余生的乐趣之一就是搞清楚这世上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包括末日在内。

每当新的末日来临,我还会想起13年前的那个星空下的操场。

末日的意义在于,让你知道,宇宙永远会用沉默来回答你的任何问题。

我出生在一座很大的山里,这座山孤峭灵秀。

十二岁以前,我都生活在山里。大山赠予我的是一种踏实感,那种巍然不动、云淡风轻的气息,支撑着我。

那时的我,很喜欢这座山带给我的感觉。后来,走得越远,见得越多,心中越是想念它。

在我心里,山一直是一个退路,是一个藏身的地方 ——

当世界太坏,我就想躲回山里去。

当人心太冷,我就想退回山里去。

当生活太累,我就想逃回山里去。

体会过了世味幽深,我向往山中的苍穹寂静。

我总这样对自己说:可以随时转身,随时归去。我把指路的箭头往回拨,把风筝的线绳收收紧,把旅途的终点设定在出发的原点。

看似拥有自由,其实始终受困于一种归隐的幻想。明明可以走得更远,却总被“退回”的渴望牵引。

或许,这是一种情绪上的短板。

但情绪的问题,不见得是问题。哪怕是最昏暗的情绪,也只需要一个关于黎明的梦境。

凌晨五点,我从梦中惊醒。这次的梦里,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也许是我爷爷。他对我说:“孩子,下山吧,走远一点,再远一点。”

三十一岁这一年,我终于明白:是时候下山了。

去看看另一座更远的山,去真正地走一段属于自己的路。

夜深了,正欲睡觉,忽然又想上来讲几句。

讲点啥呢,想到啥讲啥。就是我觉得在未来的社会,咱们(尤其是做IT的),要敢于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为啥这么说呢?

先说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爱好,没有爱好的人,是多么的无趣呢。

然后为啥不仅要有爱好,还要去挑战别人的“专业”呢?

这是因为所谓专业,大多数时候,都只不过是一份职业而已。

试问,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让自己的爱好成为职业呢?如果能,那无疑是幸运的。

也就是不妨有个这样的假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只是一份职业,所谓专业,也就是职业干久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谋条生路。如果财务自由了,还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自己的工作?

很多能够将爱好作为职业的工作,比如艺术家、演员、手艺人,他们的来路你是看不见的,他们的背景你也是看不透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工作就是工作,谈不上是爱好。

所以,用爱好来赚钱,就成为了一种很大的优势啊,不觉得嘛?

现在大都在谈内卷,其实对于钻研爱好的人而言,何来内卷?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比如我,我想说我如今的一个转变,就是把喝酒这个爱好,转变成了卖酒这一份职业。这个我觉得真的是可以卷的过很多传统从业者的。

我这一年考察了传统白酒的生态链条上的很多岗位,从酒厂老总到调酒师傅,从市场主管到门店业务员,从专柜到夫妻店,研究了传统白酒生产乃至营销脉络上这一层一层的环节,感悟非常深刻。

我相信这链条当中应该缺乏一些,在30多岁的年纪,还愿意从头开始研究酿酒、卖酒、品牌、酒庄这些事情的人。即使有,我相信也非常少。即便他们很多人在从业,但我不觉得他们对白酒的兴趣大。

如今对于白酒这个行当,我的计划就是循序渐进,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四年后再见 中,我谈及一种“纵向的自律”,就是说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来文火慢炖,慢慢研究一些东西。

就不要像阻塞式编程卡在那儿耗,就得像NodeJS一样,是异步的,因为人生就是要多线程,异步才对啊 。你光在那一个业务上啃啃啃,根本啃不动,但你按照自己的走位绕啊绕,啃啊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await promise,说不定早晚叫你整出点东西。

不幸的是,我从小到大遇到的人都是叫我不要这么干的人。

我从小到大,教育我的都是觉得做事情要专注的人(可是也没见他们的专注让他们在什么领域有所成就)。

我从小到大,遇到的管理者也都是觉得做事情不能发散的人。

因为这套做法是和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他们就是希望你踏实,希望你固执,希望你稳定。

可去他们的吧!大家都只活这一次,凭什么就是别人对?世界到如今这个程度,只有一些真正到三十好几还有热乎心气儿的人才能干出点事情了。

由着那些麻木又顽固的草台班子们,世界就会越来越失去活力,越来越失去想象力。

所谓知行合一我现在是理解的透透的。知,就是你的认知,你的内心世界,你的天马行空。行,就是不要飘着,就是要干,就是把自己精彩的内心世界,自己看到的美丽世界,在真实的世界投影出来,镌刻出来,而不是只一边欣赏它在心里的美丽倒影,一边骂骂咧咧这个世界的不尽人意。

去干,去拥抱,去占有,甚至去糟蹋,去浪费,也比你在心里克制,想一万遍强。

喜欢就是欣赏,爱就是去霍霍。

扯远了,继续扯回主题。

说到拿爱好赚钱这个事情,我谈谈我的爱好吧。

我四大爱好:音乐,周易,计算机,喝酒。

这四大爱好是有顺序的。在初中,我沉迷音乐无法自拔。

后来研究道家,又把周易看了几遍,迷迷糊糊。

上了大学,学了计算机,又沉迷编程无法自拔。

因为大学小伙伴过于豪迈,饮酒之风日盛,酒这个爱好算是深入了。

工作了几年,一事无成,更加觉得喝酒能消遣了。

对了我还挺喜欢喝茶的。不过喝酒、喝茶,这些爱好,相比于前面的三项,其实某种程度不能说叫爱好。

因为你说一个东西是你爱好,这东西得有点意义,你得为之付出努力。你不能说花钱是爱好对吧,谁不爱呢。

你对这个东西爱好,前提是这个东西有意义,你对这东西的爱好,能让你琢磨出一些东西,并且你琢磨出来的这些东西,最好还能有点用处。

所以现在网上又有个说法叫做“输出型爱好”。

其实文明发展到现在,咱们这个世界对爱好这个东西其实还是挺多元挺包容的。就连专门吹牛逼都有人喜欢听,改叫脱口秀。

所以爱好一个东西有没有用这个事情也很难界定,总之每个人心里有个标准吧,先按下不表。

就说我这四大爱好,我好像除了周易没法用来赚钱之外,别的都拿来赚钱过。

先说一下,周易我估计是不会拿来赚钱的,因为太神棍了,这玩意自己用就是一种哲学,跟别人叨逼叨就多半是神棍,除非等我老了骑摩托跑去终南得道了(那更不会拿来赚钱了)。

拿音乐赚钱,我卖乐器、教琴。用计算机赚钱,这不用说了,此前的主业。所以现在用喝酒这个爱好赚钱,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大势所趋,没办法。

对了除了喝酒,还有摩托、户外、末日生存这些爱好,这都随着缘分玩玩了,毕竟以后日子还长,有大把的时间三心二意,只要你别把时间再浪费在没有意义的职场。

用爱好赚钱,挑战别人的专业,你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今每周我花半天的时间研究白酒,写一篇文章,完全就是一种进入心流的状态,一年我可以研究52个白酒知识,约400个小时,20年接近一万个小时,如果我顺利完成了,我会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相信我投入的时间也总会让我再未来的某一天,用上它。

在之前的文章 写于2024的最后 我也说了, 在未来,我们应该逐渐地从普通的技术工程师,转变成提出方案和创意的人,然后让AI来辅助实现。将自己的定位转变为一个创意工作者,所以怕的就是你没有创意,没有爱好,所以对于一些本身就很无趣的人,是个考验。

但是无趣这件事呢,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无趣的。而造就普通人无趣的,往往正是周遭环境的死板,反反复复的死板。每个人生来都是富有想象力的,生生被磨灭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每一株野草也有它的风采,何况人呢。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不自己选择麻木,终究是能发出自己的光,哪怕星光点点,但是众生平等。

又扯远了,这不是鸡汤文。这其实是一篇战术 [/狗头]

有空多琢磨琢磨,自己有啥子爱好,现在就琢磨!尤其是你对AI时代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靠什么来谋生的时候,往自己的爱好靠一靠,不忘初心,首先选择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一定不会错的。

好几年没写这“年终总结了”,上一次写,还是2021年。👉写于2021的最后

谈谈什么呢,谈谈这中断的三年吧。

先来说自己的事,曾经在👉谈副业这篇文章中,我说以后再也不谈副业了。可是今年的年初,我就写了👉【分享副业】30岁,裸辞创业,从卖白酒开始这篇文章,来重新谈起了“副业”(其实已经是主业之一)。

这中间最大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因为ChatGPT,从它发布没多久我就开始使用,一直到现在,这两年多就是一路见证着它一点点变强大。

在未来,毋庸置疑的是AI作为非常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取代我们大部分人类岗位。但所谓岗位,就是劳动的分工。不是说AI把活儿全干了人就完全没有活儿可以干了,人类还是会有很多需求,很多要求,所以会有很多新的工作。我在之前也写过一篇很深入的关于AI取代人类这个话题的文章,但正因为太深入了,觉得思路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地方,目前还是放在drafts里面。这篇文章其中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因为人类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AI会帮助人类,解放人类。

AI不会取代人类(不是特指哪些岗位)前提是,人类自己得支棱起来。就好比,飞机也可以说是极大地帮助人类和解放人类的事物之一了,而这一百年来,人类不是因为有了这个事物就停止探索了,人类反而逐渐用飞机更快地去到更远的地方,促进更多的交流,这才为后来的世界格局打下了基础。AI在未来会极大地帮助人类高效地解决更多的事情,但我们人类就要像探索飞行方式、飞行技巧、飞行路径一样,探索AI的应用方式、应用技巧、应用路径。

AI会取代人类的前提就是人类堕落到不如AI,因为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早已经不如AI了,但这时候就会陷入伦理层面的思考,一个AI再强大,你会把他看成是人吗?一个人再落后,你会把他当成没有生命的机器吗?

这也是我那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回到主题。2022年的一整年,基本就是带带娃,骑骑摩托车,搞搞装修,搞搞技术,那时就如我在谈副业里讲的一样

要好好珍惜主业的机会,踏踏实实继续突破。

但随之而来的ChatGPT就立即颠覆了我搞技术的思路,我认为有些熟能生巧的技术方向已经不再值得去钻研了。此后两年和ChatGPT的相处,也让我慢慢找到新的技术思路和感觉。我的大概思路可以分享一下,就是从普通的技术工程师,转变成提出方案和创意的人,然后让AI来辅助实现。如此一来,和AI搭档,成为一个创意工作者,我认为创意这东西AI在短期内是无法轻易取代的。因为我觉得人比AI厉害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一个,人能清楚什么不做比较好,做到什么程度比较好。比如国画的留白,留白就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人想象和脑补,留白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止步。AI真的能理解人类“有所不为”和“止步于此”的意境吗?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想它已经联机宇宙成为了超体了。

可能你会想,一个普普通通的程序员/工程师,有必要去思考这么宏大的问题吗?我觉得有必要,因为我从来都觉得,成功之路,选择大于努力。在错误的方向停止就是前进,在错误的方向越努力就越愚蠢。AI已经具备如此强大的能力了,我们还要埋着头去做鸵鸟吗?积极拥抱它,用新的技术武装自己,用新技术帮助自己成长,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同时,也要看到传统社会的局限,把各种现象看清楚,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力所能及的洞悉一点趋势性的东西,人生,抓住一两次大的机遇就可以了,一辈子其实不长,也做不了多少事情。曾经我也是陷入过虚无主义,不过目前我差不多已经觉得,人生就是要不断体验,套用佛家的观点就是不断消业,不断修业,一点点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想要去做的事情,像雕刻一样,在岁月流逝中把这一生的轮廓刻清晰,不至于老了以后回头看自己的作品,依托答辩,不论是在自己眼里还是在别人眼里。

扯远了。继续说我跟ChatGPT的纠缠。时间很快就到了2023年,但我在2022年就想好这一年于我来说只能做一些规划和筹备工作。

为啥呢,因为这一年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了,娃的事情,家里的事情,工作的事情,财务的事情等等。而且这一年很多局势也很不明朗,有一种更加迷茫的感觉,世界动荡不安,小民又怎么能安稳。前面我说了,选择大于努力,不能埋头做鸵鸟。所以我决定用这一年的时间来好好规划和思考后续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方向。

说到个人发展和事业方向,有的人总是很随意,我更愿意称之为站略上的懒惰,战术上的勤奋。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想到个人发展,很多人就说,哎呀现在经济不行啥啥都不行,体制内不是稳定嘛,那就考个公考个编呀,找个国企呀啥的。我觉得这些可能是现实主义者最倾向于去做的选择。曾经我是一个很绝对的理想主义者,这些年终于现实一点了,可能跟我当了爸爸有关,得考虑点实际的东西,不能老在天上飘着。不过偶尔还是有点飘的。

说到编制,其实啥是编制啊,宇宙里有编制这种物质吗?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会让你想要去拥有这样一种虚无的东西呢?我觉得做这样的选择比我仰望星空思考人类的未来还要虚无。

不是说进了体制有了身份拥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简单的道理。你会在泳池里尿尿吗?除了内心阴暗的人。没有足够觉悟的人走进了体制,并不是抱着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心态去的,甚至都不是抱着一种正常工作的心态去的,只是想去躺平,想去食利,在那个环境下开始逐渐迷失自己,成为笑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向往那个环境,我真的觉得不是一件好事,我甚至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因为目前的体制对于人、事、权的约束太离谱了,而基层的工作者对这一点貌似并不自知,他只觉得自己的大编制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和安全感。

如果为了搞钱,有本事当然得去私企,或者是创业。但人其实最好别老想着融入某个组织(除非这个组织的意图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当契合,并且它的意图是能够实现的),或者拥有某种身份头衔,人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关注自己的成长,自我价值,给社会产生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外在的虚无的东西。有啥意义呢?

2023年,我这一年基本都在观察,在思考,在寻找。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这一生接下来的日子不做什么和要做什么。想来想去,其实没有太多细节的规划,都是一些大的方略。

我明白我自己最大的短板就是执行,因为我的脑子里已经思考了太多东西了,以前我喜欢向别人谈论和描述,但聊得越多就发现,原来心里的世界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啊,原来别人整天想的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样啊,原来他们把那些我瞧不上的玩意儿视为珍宝啊,所以渐渐不爱跟别人说了。还是自己实干比较有意思,所以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别人都是NPC,自己好好玩玩这个地球online就可以啦,按自己的方向去执行,自己去实现吹过的牛逼和梦到的梦。

2023年7月我就离职了,整个下半年都在研究一些新的东西,比如酒、能源、外贸、物流、不同国家的行政。

就这样混到了24年,过了年3月份和骑摩托的兄弟们一起摩旅老挝,摩托旅行真的很有意思,让我想起很多有意思的电影,比如Easy Rider,还有摩托日记,我的摩旅之路也真的见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

回来以后继续按照既定的方向执行自己的事情,中间有个插曲,协助原来的同事做一个项目,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算是还了个人情。下半年,终于开始进入事业的正轨,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独立办公室,创业之路总算正式开始了。

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运行了3个月,这3个月里我一个人做了太多有意思的事情,探索和调整了很多的方向,也非常充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可期。

为什么要创业,怎么创业,创业干什么,这是我2023年花差不多一年时间才得出的答案。我的心里无比清晰,我知道我要走的大方向是什么,我要去的目的地是什么,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调整战术,也结合社会的需要来打磨业务。一切都非常爽,非常棒。

我觉得我的体质非常不适合打工,因为我做事太投入太认真了,工作的时候领导交代给我的事情我非常想要做好,以致于交代我做到60分的目标事情我也投入100%的精力在做,操着100%的心,工作没干好我根本睡不好觉,并且会非常焦虑。这样对工作来说当然是好的,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太不利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什么太有意义的工作,大部分工作都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另外我也不太擅长团队配合,不喜欢和别人浪费口舌,很厌蠢,所以在团队里就会很心累。考虑来考虑去,我这种只能给自己打工,才能让自己的每一滴汗水和心血都不会浪费。

打工是打工,赚钱是赚钱,打工真的很耽误赚钱。很遗憾我到30岁才明白这个道理。

在2021年,我觉得打工比创业划算多了。大厂的岗位,动不动年package 50万以上,甚至百万年薪,我想一些小工厂的老板,一年可能也就是这个收入,一些个体工商的老板,甚至不到这个水平。而创业当老板呢,还要思考一堆其他事情,运营、管理、财务、税务,彼时还有疫情、贸易战之类的影响,哪有打工好,打工每天两点一线就能收入那么多,还能摸摸鱼。

直到ChatGPT改变了我对技术的认知,大国博弈改变了我对供应链、分工、劳动的认知,我才终于明白,创业是这一生寻求自由必须要走的道路,无论是精神自由还是财务自由。其实现在的打工人就算不创业,也迟早要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在劳动方面,并不如AI有价值。AI彻底取代了自己的岗位,并且干的更好。此时虽然社会已经拥有了最低保障制度,给每个闲人都发钱或是别的什么生活物资,但那时自己还会有梦想吗?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能闲的下来吗?打工人现在虽然嘴上说喜欢放假,可人生如果真的给了他们一个足够足够漫长的假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我呢喜欢工作,我也喜欢创造,我想要继续成长,不断突破自己,不创业就心里痒,当然,我也希望通过创业获得更多回报,拥有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依靠生活保障。

不要觉得我说的夸张,社会会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当然会,想想看,现在就有很多免费供应的生活物资啊。等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的时候,或者需要劳动力转变成消费力的时候,自然要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这样的未来在今天看,短的话我觉得大约还需要10年,长的话不会超过30年。

所以10年内变化的事情还多呢,我每年都会来这里唠唠,总结总结。无论我的观点是对的或是错的,我都愿意分享,也愿意纠正。

就写到这里吧,2025年底咱们再接着聊。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四年就能出现一次,所以也不算特殊。

但是历史上的今天永远只有一次,所以你说特殊不特殊?

那也可以说每一天都很特殊。

前面基本已经想好下半生要做些什么事情了,但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如果有那倒好了,人生轻松的一塌糊涂。

人生是要不断进行微小的调整的,前面只是想好了方向,知道自己这余生该走什么样的路线,以及到达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你暂时如果没想好也没关系,你看我到三十岁了才勉勉强强有点感觉了而已。

但不是说日复一日无脑执行,有需要无脑执行的地方,也有需要不断雕琢的事情,两者相结合。

人最好还是有个外部的心跳,就像罗振宇说的那样。

以前有段时间大家对他褒贬不一。有的人一旦发现别人开始贬低一个人,他也会在心里对其产生偏见。

其实这样会错过很多东西,我们如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从网上听来的,可以说很多事情仔细推敲都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为之。

所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要有自己的调查和见解,当然自己一开始的见解可能是错的,那就更需要不断修正自己,不断纠偏,让自己不断地进化。

哪怕最后180度大转弯,错了就是错了。写代码最初要靠errors来debug,人生一开始是要靠错误成长的。

再说回罗,固然我对他不了解,我们都没有他的微信,没打过交道对吧。但他说的外部心跳就是有道理嘛,外部驱动。

我说这个外部驱动干什么呢,就是做事情要捕捉到一定的周期和规律。

有的人说经济是什么康波周期,有的人说地球运势是三元九运的周期,或者是二元八运的周期,且不谈这些周期是不是有道理。

只想来聊聊,周期是什么?我觉得周期就是函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会掌握越来越多的函数,牛顿运动定律的函数,一直到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掌握的函数越多对世界的认知当然就更多。

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最终极的函数,可以概括所有事物,不过目前看来还比较难,也许找不到,也许找到了发现其实很无趣,你说有没有可能呢?

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周期可以完整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吧?我们只能不断地发现周期,概括周期,印证周期。。。

周期就是从内部的波动一直到外部的驱动。你看,人生嘛,十年一个大运,这个十年就可以看作自己的一个周期。十年之内,我要做哪些事情,我会在哪里,也不要太随遇而安了。

有的人战术上很勤奋,每周要做什么都想得很周到,但是长远到1年,10年,20年,就战术上非常短视。

我有一个理论,关于自律的理论,你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歪理:

假设有一个人每个礼拜都去两次健身房,连续去了一年,他差不多可以去104次,这可以称之为自律,对吧?

而另一个人如果每月只去一次,但是坚持了十年,他一共去了120次,坚持的时间比前者长,数量还比前者多,那谁更自律?

这个例子我称之为纵向的自律。

哈哈,这个歪理嘛,你可以认为就是皮一下,如果健身房老板听到会笑醒,但是如果用在别的事情上可能威力会很大,也很适合我这样散漫的人。

因为设想有这么一件事情,一年两年甚至四年五年是没法做好的,无论你怎样努力,每天怎样勤奋都不一定能做好,可是如果每个月至少抽出一天时间随便做做,能坚持十年甚至更久,能出现惊人的效力,那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呢?

如果你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并且决定去践行,那么我们这样的人,就叫做长期主义者。

如今的长期主义者已经不多了,社会普遍短视,只争朝夕,而不争滔滔不绝。被困在时间的机器里。

所以读历史,读周易,感悟时间和周期,好处就是让人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不寂寞。寂寞了就来写写字,这些情绪穿越了周期来到了20年后的你面前,恍如隔世。

但不必每次都要隔那么久,这次我们只约四年。四年之后是怎样一番天地,这四年又会经历什么风雨波澜,一切有着定数,一切又有着变数。而我们普通人又能把握住什么呢,我们只能静静地等待,静静地观看。

四年一个周期,也叫做闰年,西方历法把这一切处理的很简单,就隔几年给2月加一天就行了。农历比较复杂,置闰是件很有讲究的事情。为什么四年才有一个2月29号?这也可以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周期。

四年,不长不短。若是我们把下次见面的日子定在2月29日,那我们四年后再见。

希望那时我们都有了更深的从容。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